抗日战争时期,在梅兴丰华边区梅南片畲江镇红色土地上,有个小山村——江头村。“爱国志士,民主先锋”(朱德题词)邹韬奋,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半年时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邹韬奋等一大批著名文化人被困于香港,处境异常艰险。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这批文化人,组织大批力量把他们从香港疏散回内地。在廖承志等具体组织下,邹韬奋由东江纵队护送到老隆再转移到畲江镇江头村。
1942年三四月间,邹韬奋安全转移到了江头村,住在一所较为僻静的老学堂里。白天,邹韬奋与陈作民先生(保护韬公的人)一起,背着罗盘,以寻龙找穴为名,穿山过屋进行调查访问。位于全村中心的老学堂,是晚饭后人们聚集聊天的地方,村民们聚谈村内事情、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史话,有质问,有是非争议,无拘无束各抒己见。邹韬奋对这样的农村座谈评价极高,兴趣极浓,说这对他来说是一所“夜大学”,在这里可以听到过去没有听到过的也难于听到的课程。在夜谈中还谈到山村人民的斗争史。邹韬奋对村里的革命斗争历史十分重视,他详问每一事件的经过和人物,对有关的房屋和作战的山头,他都去作实地观察。
在江头村,邹韬奋力求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6月农忙季节,他争着到田间送茶送水。他对全村青少年爱护至备,不论谁找到他,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他一定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交谈,给予满意的解答。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正义感,利用一切机会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与抗日英雄的故事。村中受过他教育影响的孩子们,有许多在解放战争前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在江头村,处处留着邹韬奋的足迹,传颂邹韬奋的佳话。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追踪,1942年9月27日,邹韬奋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告别了隐居半年之久的江头村,踏上了北上的征途。邹韬奋虽然离开了江头村,但他的形象永远铭记在这个山村的人民群众心里。
资料来源: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吴顺灵
全媒体记者:翠芳
编辑:雅芳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