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统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强基、造血、铸魂,探索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强基

走进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只见几十座古色古香、结构独特的客家传统民居散布在山脚下、田地间,阳光从绿树掩映间轻轻洒下,整个村庄变得温暖静谧。“这座房子是维系我们家族亲情的纽带,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住了近70年。”古民居访云楼居民黄共成说,他不愿意搬走,是想要保护好祖辈留下的房子。
茶山村是水车镇灯塔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存34座传统古民居,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茶山村在保存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整体环境优化提升,“主要进行道路加宽、旧桥改造、路灯安装、广场修建等,让村庄焕发新生,也提高了村民幸福感。”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杨苑雄告诉记者,通过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传统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得以破解,村民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大家还自发筹资修复了宗祠。环境好了,人心齐了,古村的人气越来越旺,还有村民回村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
茶山之变,映射出梅县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其实,早在2014年,梅县区就制定出台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2015年,又成立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今年1月,梅县区印发《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在传统建筑维修改善、村落保护用地征收、村落产业发展、组织工作机制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在夯实组织机制保障的基础上,梅县区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村落风貌管控、建筑风格管控,提升村落规划设计、民居建筑设计水平,避免“插花”混建和私搭乱建。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原住民等多元保护主体参与资金筹集、方案设计等工作,凝聚保护合力。

造血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方能变输血为造血,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形式上,梅县区根据传统村落分布及道路交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节点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挖掘村落核心优势,着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叶帅故里·客侨风韵”传统村落。


雁洋镇长教村桥溪自然村的蝶变,便是其中的典型示范。该村“修旧如旧”式的保护开发,打造了集古民居建筑游览区、山林古道探险游览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于一体的桥溪古韵景点。据统计,桥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2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9万元。 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桥溪古村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开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铸魂

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村民看得见发展。大黄村是梅县区全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该村在全力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留住山水乡愁的同时,也在思考探索如何让村民“看得见发展、望得见远方”。
瞄准传统优势金柚产业,该村党支部(2018年升级为村党委)牵头整合全村28家金柚合作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形成抱团发展的新局面。此后,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契机,该村金柚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加上2018年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庆祝活动,这个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通过不断强基、造血、铸魂,梅县区已集中资源打造了丙村、雁洋、松口等一批示范样板,形成了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中国最美县域、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等荣誉,探索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梅县样本1.0”版本。
传统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做好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做到活态保护,梅县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资金仍缺乏、产权人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观念缺失、传承古村落文化的本土人才断层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接下来,梅县区将以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契机,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做到稳保护、促传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机制,做到亮特色、促发展;集中连片形成合力,带动辐射周边发展,做到强示范、促全域。”梅县区住建局副局长卢敏军表示。
全媒体记者:李小冰 卜链锋 林旋
通讯员:彭于豪
编辑:黄婷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