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县区梅南镇顺里村,有着一片面积约150亩的生态茶园,这里坚持着“生态种植”和“古法制茶”的生产模式,让茶叶的品质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位于梅南镇顺里村的梅州客都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采茶工人三五成群,穿行在茶垄之间,手指在茶树间不停地翻飞,娴熟地将一个个嫩绿新芽采摘下来,放入茶篓内,整个山间弥漫着茶叶的清香。记者了解到,该茶园种植面积为150亩,今年春季雨水较多,茶树长势良好,目前已进入采收期。“有单丛、水仙,现在摘的就是金萱,还有金牡丹,每天八点开始摘,摘到十一点半放工,吃完饭继续摘到下午四点半左右,大约一个人一天可以摘四斤干茶。”采茶工人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茶树下方都生长着许多青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些青草都是经过筛选留下来的“益草”。自2016年开始种植以来,该茶园一直坚持以“生态种植”的方式培育绿色无污染的茶叶,通过树下的青草来吸引害虫,这样做既不需要喷洒农药,也不用担心害虫伤害到茶叶,实现茶园绿色生态发展。
采摘好的茶叶运送回仓库,工人们便开始对新鲜的茶叶进行加工制作,与众不同的是,这里还保持着古法制茶的技术。只见工人们清洗好炒茶锅,将新鲜的茶叶放进锅中用手翻炒,待青味散去后起锅揉捻,去除茶碱,再复锅翻炒,整个流程需要重复多次。“要人工去揉捻,揉出条形状,把茶碱揉捻出来。要连续揉捻三四次,所有工序都做完需要六至七个小时。普通的茶用机器做的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香,吃起来苦涩味比较重。而古法制出来的茶又香又甘,比较顺口,不会苦涩,一斤能卖一千多块钱。”梅州客都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李增淦说。
“生态种植+古法制茶”的生产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等多重效益,不仅能让茶园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显著提升,还能助推茶产业发展。
全媒体记者:杏岚 正华
编辑:凰仪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