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养蚊人” 预防登革热
近期雨水偏多、气温较高,这类环境非常适合蚊虫孳生,是登革热疫情高发的时期。为预防登革热,广大群众要注意防蚊灭蚊,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和皮疹状要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疾控专家表示,感染登革病毒后,通常经过5至8天的潜伏期,患者突发高热,同时伴有畏寒、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痛,也会出现皮疹,面、颈、胸部潮红,牙龈出血和流鼻血等症状。
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杨勇文:“在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或者2周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旅游,且被蚊子叮咬过,并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旅居史,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目前,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热。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感染登革热后症状轻或无症状,但老人、孕妇、婴幼儿,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病、消化性溃疡、哮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有免疫缺陷者,感染后较易出现严重症状。
专家提醒,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最重要的办法。个人方面,要尽量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流行季节在户外活动时,要穿着长裤和长袖衣服,并在暴露的皮肤涂抹驱蚊剂;在家里应安装蚊帐或防蚊纱窗,必要时可使用蚊香;要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停留过久。在环境方面,要清理居家环境和及时清除积水。(可视化)
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杨勇文:“如果发生登革热病例,社区工作人员会对传播风险高的区域的居民进行入户宣传和查看蚊虫孳生地,市民应配合社区工作,主动告知家里人健康状况,发现有蚊子幼虫的积水应配合清理。”
全媒体记者:林雪媚 谢思镕 沈嘉诚
编辑: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