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访谈录|马玉宏:“稳住”超级工程,让建筑抗震不倒

2022-09-30 19:49:08 



清晨,一群孩子正欢快地奔向广东科学中心,科学的种子即将在他们的心里播撒。而在百米开外的安静的广州大学校园里,一栋栋不起眼的微缩水泥建筑群与广东科学中心迎面相望,它们见证了一位科学家的默默付出。这位在抗震隔震领域耕耘了 30 年的女科学家,从祖国的最北方一路走来,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工程建设。她,就是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马玉宏。





马玉宏成长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林业局下的一个小林场,家中五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个,童年艰苦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担任小学校长的父亲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这也让马玉宏将吃苦耐劳的劲头更多地用在了学习上。

“林场就一两百户人,初中上完以后初中的英语都没学完,因为老师都是技校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的,到高中的时候,物理、化学、英语都是早上 5 点起来自己自学的。当时我哥哥跟我讲说有人考上少年科技大学,我当时年龄不大,我想我也可以试一下。劲头很足,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可以把《政治经济学》一本书完全背下来。”

哥哥说的“少年科技大学”实际上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但在那个资讯极不发达的年代,人生的选择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 1990 年,马玉宏参加高考,最终报考了大庆石油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理由是老师推荐和包分配。连高考的分数都不知道的马玉宏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迈进了土木工程领域。

“1990 年资讯极不发达,基本上都是听老师的,老师说你这个肯定能考上,那咱就信了呗!父母都一概不知道,我妈都不认字。但是我当时的学号是 2 号,我相信是黑龙江省数一数二给录进去的。”



大学四年,马玉宏一头扎进专业里,起早贪黑,继续保持了高中的学习劲头,并顺利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她又进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读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马玉宏遇到了对她的科研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 。

“ 对我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两件事,一个是做人方面,他说觉得我这个人比较老实,做事也比较踏实肯干,他就说,老实的人不会吃大亏,可能会吃点小亏,这是我一直坚信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做科研思路一定要清晰,分析现在存在什么问题,我想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手段解决问题,直到现在我指导我自己的学生我也是这样指导的。 ”

在谢礼立院士的带领下,马玉宏和团队克服资料缺乏、研究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建立了全概率、多目标抗震性态设防理论,作为 3 项创新性成果之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年,马玉宏经谢礼立院士的推荐,从祖国的北方来到南方,成为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的一员, 致力于隔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从纯理论研究转向了理论与实验、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并参编我国第一部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第一部桥梁隔震支座和建筑弹性滑板支座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马玉宏(右七)作为周福霖院士(中)团队成员为赛格广场振动溯源

马玉宏(右七)作为周福霖院士(中)团队成员为赛格广场振动溯源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为了拿到一手资料以研究建筑结构真实的破坏状态,找准提高建筑结构安全的技术方法,马玉宏随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团队奔赴地震现场考察,是队里唯一的女性。

“08 年汶川地震,我们周院士是国务院专家组的成员,工程院推荐了三项技术,其中一项技术就是隔震技术,我们实验室就承担了汶川的很多恢复重建的工程的隔震设计,全中心的所有人员动员,参与援建汶川。”

历时半个月,从汶川返回后,马玉宏积极投身震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与其他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 20 多栋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工作。汶川疾控中心,汶川二小等都有他们的参与成果。 2011 年,马玉宏所在的抗震研究中心团队接到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任务,所有成员 又一次 紧急行动起来。 马玉宏开玩笑地说,做实验、写报告成了那段时间唯一能减肥的事。

“唯一我那段时间能减肥的事就是干了那个事儿,连轴转,开设备,院士要求我们博士也要去现场操作那些设备,那我们就轮班,做完实验出报告,写报告,要分析数据,看数据合理性,要分析。”

历经大半年的时间,最后研究实验形成的报告厚度有小半米高。马玉宏所在团队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海洋环境和地震耦合作用下隔震支座和材料性能力化理论和实验研究”,所创建的海洋环境下橡胶隔震支座及材料耐久性理论,为港珠澳大桥隔震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了突出贡献。


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旁的建筑微缩水泥模型

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旁的建筑微缩水泥模型


今年,是马玉宏来到广东的第 20 年,也是马玉宏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人的第 32 年,当记者问到,选择这个专业,后悔过吗?她的回答是坚定的。

“没有,从来没有过!比如说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做一些发明啊,写一些专利啊,把这些专利怎么做一些实验分析啊,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充满激情去做的。”

直到现在,马玉宏依然保持着早起晚睡的节奏,与过去不同的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如今占据了她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当年那个院士团队里埋头做科研的女博士,如今也成为了为年轻博士们指路的导师。如何带领团队,为年轻人保驾护航,也成为马玉宏认真思考的问题。

“ 鼓励扶持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特别不容易,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年轻的时候是压力最大的时候。那我是比如说从项目的支持,荣誉的支持都倾向年轻人。我们弄了一套一系列的科普书,我一直在给他们联系、协作、找出版社……全是我在弄,但是,一定是他们是第一作者,哪怕有我们的贡献,我们是排在后面,为他们保驾护航的。 ”

在如今高校专业的选择上,土木工程并不算热门。网络上有这样的声音:“学土木就是下工地搬砖”,马玉宏认为这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土木工程专业而产生的刻板印象,在她眼中,土木工程充满了魅力和前景。


 马玉宏与学生们在一起

马玉宏与学生们在一起


“咱们中国这些大工程在世界是一流的,这些大工程背后很多的科学问题我们还没有特别摸透,我们还需要继续研究,实际上前景是很多的,桥梁啊、隧道啊,甚至我们还可以开拓领域,地下空间开发,甚至月球上的什么东西都和我们有关系。像智能建造,本科就有这个专业了,人工智能离土木也不远,我们做好了地铁隧道,这些都要做监测的,这些都离不开人工智能。”

马玉宏说,如果自己的孩子愿意选择土木专业,她会毫不犹豫地支持。

“如果愿意,那我肯定支持。整个珠江新城这些大楼里面,我们说:那个实验是我做的,那个实验是我做的,这是很有自豪感的、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港珠澳大桥也很有成就感的。我经常开车路过这些建筑,我跟我儿子说,这个是我做的实验,珠江新城、广东省博物馆都是在我们这儿做的实验。小蛮腰,都是! ”

时代在变,科学探索永无止境。马玉宏说,她会在自己热爱的这个领域一直深耕下去,继续为这些大工程的高质量建造助力。同时,她也希望用行动,通过她的成长故事与科研经历更好地带动团队里的年轻人,勇于创新,勤于探索,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广播融媒中心 曹晨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广东新闻广播)

热门评论
打开梅县发布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习近平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 2022-09-30 19:02: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022-09-30 17:51:5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国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 习近平等出席 2022-09-30 20:05:45
大型政论片《我们的新时代》第五集《绿色之美》 2022-09-30 19:45:29
第132届广交会开幕在即 采购商热情高涨 2022-09-30 20:27:53
医言医行|支气管扩张 痰多咳血怎么办? 2022-09-30 20:27:55
广东:喜气洋洋迎国庆 装扮靓丽“中国红” 2022-09-30 20:27:59
国庆假期将至 广东公路车流量将明显上升 2022-09-30 20:28:14
助燃国庆消费 广东多地派发惠民消费券 2022-09-30 20:28:16
建设“数字政府2.0”:“粤系列”应用领跑全国 数据价值加速释放 2022-09-30 20:30:00
没看够!下载个梅县发布呗!
梅县发布 权威声音 急速传达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