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是叶挺将军的故乡,红色底蕴深厚。惠阳区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组建叶挺特色宣讲队,将理论宣讲与惠阳实际相融合、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叶挺特色课堂”品牌,让理论宣讲进基层、惠群众、见实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基本情况
惠阳区结合理论宣讲需求和本地资源特色,探索更具地方特色的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实实在在走进基层群众。坚持开拓创新。2021年在叶挺纪念馆讲解员基础上成立了叶挺特色宣讲队,队员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依据史实资料,自主创作了题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情景式爱国主义教育宣讲课,创新打造了“叶挺特色课堂”主题宣讲品牌,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使用本地生产的尤克里里弹唱,利用剪影情景剧表演,展现出叶挺将军光辉的一生,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该特色课堂推出以来,叶挺特色宣讲队带着“叶挺特色课堂”走进社区、学校和机关团体,用别具一格、感人至深的形式,开启了宣讲新模式,深受各界好评。坚持紧扣主题。为更好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惠阳区落地落实,叶挺特色宣讲队再次带上尤克里里,创作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沉浸式主题宣讲课程。由于加入了客家山歌、戏曲表演、诗配乐朗诵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叶挺特色宣讲队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中最受群众欢迎的宣讲队,群众不仅愿意听,甚至还追着听,让理论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浸润到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脑中、心中。截至目前,“叶挺特色课堂”线下宣讲共开展了206场次,掀起了基层学习的热潮。
二、主要做法与工作成效
(一)打造优质队伍,让理论宣讲“热起来”
以叶挺特色宣讲队为“龙头”,我们统筹全区人才资源,构筑了层次分明、多元融合的特色宣讲队伍。建好红色队伍。着力强化叶挺特色宣讲队员的学习培训,实施讲解员星级考核及绩效考核制度,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讲解员队伍,不断提高宣讲队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宣讲创新能力。同时,叶挺特色宣讲队还发挥“龙头”作用,组织骨干宣讲员对其他红色场馆、红旅点的新进、在岗讲解员进行培训。在做好本馆宣讲的同时还做到“传帮带”,让这种特色宣讲模式运用到各红色场馆,发挥出品牌效应。此外,叶挺纪念馆本着“爱国主义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持续在暑假前后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面向全社会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将爱国主义根植于孩子心中。其中有位小小讲解员上了央视《非常6+1》节目,在央视舞台讲述叶挺故事和“长大后成为叶挺将军一样的人”的梦想,小小讲解员如同种籽在各地开花,形成示范基地效应。
(二)创新宣讲方式,让理论宣讲“活”起来
叶挺特色课堂持续创新宣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以丰富多变的演绎形式增加宣讲的趣味性、生动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推进理论传播,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情景式爱国主义教育宣讲课以尤克里里音乐弹唱、剪影情景剧等丰富的表演形式演绎叶挺生平,融入沉浸式囚歌朗诵和互动式体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叶挺将军从青少年时期树立“振污世、起衰溺”革命理想的事迹,到革命战争时期的叶挺将军勇于担当敢于牺牲,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一生深情呈现,让观众能在身临其境和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悟叶挺将军的“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的精神。在惠阳区四套班子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中,宣讲小分队则化身为讲师和党史演绎人,在《叶挺家书里的家国情怀》展厅组织叶挺家书朗读、在读书亭进行少年叶挺情景式表演等,加强课程的沉浸感和感染力。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期间,叶挺特色课堂创造性地加入客家山歌、戏曲表演、诗配乐朗诵等宣讲表现形式,润物无声、触动心灵,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三)把握受众特点,让理论宣讲“暖起来”
“叶挺特色课堂”结合惠阳实际情况,根据受众对象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差别化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宣讲。让群众有体验感。在面对儿童宣讲时采用“小手拉动大手”的带动模式,立足于孩子们热衷追捧的兴趣点,在课堂中加入“小画家 大将军”环节,鼓励孩子们用画笔画心目中的叶挺将军;加入“长卷写将军,诗韵颂英雄”环节,鼓励中小学生以书法的形式表达对叶挺将军的缅怀之情;加入“大树下的故事会”环节,在植树节,用“小宣讲”撬动“大传承”,让孩子们读少年叶挺读过的文章,听少年叶挺牛背上的故事,在体验快乐劳动的同时汲取红色研学的精神养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形式,使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少年强的热度”,留下人生难忘的一课。让群众有代入感。在面向青少年宣讲时,“叶挺特色宣讲队”组织数场进校园宣讲活动,着力于触动师生情绪,以强烈的情绪塑造深刻的记忆。凭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主题宣讲,将汲取红色研学的精神养分娓娓道来,用悲壮的《囚歌》引导情绪,结合声光电等演绎形式辅助,让党的创新理论听进心里、永远铭记,在青少年中一度掀起“追星叶挺将军”时尚潮。让群众有亲近感。针对本地客家人尤其是老年人开展“土味式”理论宣讲,“叶挺特色课堂”用客家山歌、客家方言等方式宣“讲”党的理论,使之听得懂、可理解,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党的处处温暖。
(四)拓展课堂覆盖面,让理论宣讲“燃”起来
自“叶挺特色课堂”首场宣讲以来,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坚持将宣讲开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文明实践中心、中小学以及高职高校等地,形成流动课堂。目前已在我区已实现了校园全覆盖。2022年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良好氛围,实现红色故事全面进驻课堂,叶挺纪念馆宣讲小分队带着“叶挺特色课堂”,以宣教片复制宣讲和现场宣讲形式相结合的形式进驻惠阳区164所中小学校,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红色宣教不缺位,爱国主义传播时时在线,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022年7月,“叶挺特色课堂”亮相全市政治生日会,成为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的生动一课,被评价“瞬间被打动“”真正走心的政治课“。叶挺纪念馆对“叶挺特色课堂”进行了进一步打造提升,8月15日走进东江干部学院,在惠州市2022年优秀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示范班上进行了宣讲,成为培训班的特色和亮点再次获得好评。
(五)加强数字附能,让理论宣讲“亮”起来
“叶挺特色课堂”以数字化创新宣讲内容、制作宣讲场景,高度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声光电呈现方式,突破传统舞台中有限的视野,放大观众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党员干部群众更深刻地理解宣讲内容。同时将宣讲内容电子化储存,为“叶挺特色课堂”的推广工作提质增效。借助数字化的发展优势,“叶挺特色课堂”将推广工作发展到了线上,持续拓展网络宣讲阵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理论宣讲,将大讲堂与微课程相结合,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创作推出如《“铁军”铁心跟党走》等宣讲微视频。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将“叶挺特色课堂”搬进手机端、存进村(社区)公共屏幕等形式,让群众闲时可“刷”到,随处可见到。用这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贴心”方式,随时随地向群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思想意识日常不断被浸润、受感染。
三、工作启示
深化品牌建设。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持续提升内容内涵,让特色课堂常讲常新,将“叶挺特色课堂”品牌擦得更亮,努力培育成为惠阳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力军。坚持数字赋能。把握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潮,以数字化手段为理论宣传赋能,持续高质量推进“叶挺特色课堂”视频线上展播、AI讲解、红色场馆云游等活动,有声有色地宣传宣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文旅发展。依托“叶挺特色课堂”深入开展,联动“四大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生态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牌价值,助推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推动特色课堂与文旅事业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作者:叶挺纪念馆
供稿:广东政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