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换一张

路通民心畅 道顺百业兴!大埔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乡村振兴“大动脉”

2021-12-23 20:27:17


近年来,大埔县围绕“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行政村通畅率100%,初步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龙头、国省道公路为主骨架、县乡公路为依托补充的交通网络,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路难行”问题,使农村公路延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加速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通“大动脉”、注入“新动力”。

连接民心路 群众幸福看得见

“以前从祝丰村到三河镇小坑村需要走羊肠小道,特别不方便,遇到下雨天气更是泥泞不堪。”青溪镇祝丰村党支部书记梁诗有告诉记者,祝丰村通往小坑村的道路实现硬底化后,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非常方便。

祝丰村位于青溪镇西部,因受制于群山阻隔,村民要到三河镇长期以来只能靠翻山越岭,可谓是“穷山村百年难通一条路”。2016年,祝丰村民百年来的出行愿望迎来了希望。市委宣传部挂点帮扶祝丰村,经过深入走访调研,从区位、产业等方面研究得出结论:该村“出行难”是最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但祝丰村地理位置险要,如果要修路,就必须在崇山峻岭中生生凿开一条路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大型勘测设备无法进村的情况下,他们便采用最原始的方式——上山测路。

2019年11月,一条7.6公里长的公路终于开通了,将祝丰村到三河镇的路程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为30分钟。此外,通过向上争取政策,祝丰村到小坑村7.6公里道路被列入“四好农村路”重点项目,至去年10月已完成3.5米宽道路硬底化。从三河镇梓里村嫁到祝丰村的林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回一趟娘家可费劲了,现在路好了,想回娘家可以“说回就回”了。

祝丰村到小坑村道路是大埔县建设“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至2020年,大埔县已完成通乡镇和建制村“畅返不畅”路段整治77.162公里,完成通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旅游景区公路6.95公里,完成通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和砂土路、等外路改造76.83公里,未通客车行政村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同时,大埔扎实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完成建设临水临崖、急弯陡坡和安全事故多发路段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1271公里。

农村道路的逐步完善,不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且让广大农村群众大大提升了幸福感、安全感。

畅通客运路 服务群众零距离

“现在镇里通了公交,进城比以前方便太多了,票价也很便宜。”家住茶阳镇的范顺珍上午8时多在镇里坐上公交车,沿着宽敞整洁的道路,不到40分钟车程便到了大埔县城。

农村生活的新变化,源自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随着“四好农村路”的通达延伸,大埔县加快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通过对客运班线进行整合优化,开通“镇通村”农村客运,形成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无缝对接的公共交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245个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通班车”目标。大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让广大乡亲更好地享受到“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成果,大埔制定出台了特定人群乘坐城乡公交车和“镇通村”农村客运班车优惠政策,对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人、荣残军人、残疾人、孤儿给予每月100元的乘车补贴,并给予在校学生半价乘车的优惠。

茶阳粤运客货运输站经过升级改造后,增设了快件作业区和货物堆存中转区,建成了集客运、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

城乡公交车和全域农村客运站点,给农村物流快递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在茶阳粤运客货运输站看到,这里经过升级改造后,增设了快件作业区和货物堆存中转区,建成了集客运、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以前村民寄快递要骑摩托到圩镇,这对村民特别是留守老人来说,非常不便。”茶阳镇恋墩村党支部书记曹志洪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客运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收寄包裹、网购等一站式服务。

大埔粤运客运站在维持原有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增加物流仓储基地,使得运力充分利用。

近年来,大埔利用现代化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县、镇、村物流网点布局,建设193个物流网点,构建现代交通物流网络,为大埔特色农产品、长寿食品搭建起畅通的“运出去”物流平台。目前,在大埔县交通运输局指导下,大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与顺丰速递合作,以茶阳镇为试点,开通了首批乡镇运输服务站。“下一步,我们正打算规划建成规模5000平方米的大埔物流集散中心,打通农产品产销绿色通道,同时也进一步解决好乡村快递不进村、运营成本高、配送不及时等难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铺好旅游路 助农增收有出路

冬日暖阳下的枫朗镇大埔角村,沿着一条宽6米的崭新沥青道路,驾车不到20分钟就能到达上山下村。这里是西岩山万亩茶文化产业园,从高处放眼望去,远处云雾缭绕、满目翠绿,茶园梯田层层叠叠与素雅房屋相互辉映,令人置身其中如入画境。

枫朗镇上山下村平整的旅游公路从山脚铺进了山里,茶园和茶厂分布在道路两侧。

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告诉记者,以前上山下村因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村里完全没有商业气息。为打开局面,大埔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西岩山脉,以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串起了一条全长22公里的红绿文化旅游路线,并对道路沿线进行绿化提升。平整的柏油路从山脚铺进了山里,各色茶吧、茶厂分布在道路两侧……如今的上山下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茶农只能用扁担挑茶叶下山售卖,现在是开宝马车的老板会上门来收茶叶。”魏新光自豪地说。

日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不仅带动了大埔老区苏区旅游业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不竭动力。“潮汕游客多了起来,茶青收购价格也在逐年提高,许多村民已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在家门口卖起了茶叶。”魏新光告诉记者,上山下村有328户村民、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在深圳、汕头和本地开设了180多间门店,形成了产制销一体化产业链条,直接或间接带动800多名村民就业,茶农年收入户均达到7万元以上,个别农户年收入高达20万元。

在西河镇漳北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穿梭在村内。

百业勃兴,交通先行。近年来,大埔高标准建设了高陂镇青花瓷产业大道、西岩山茶产业旅游公路、双髻山旅游公路和西河漳北至上黄砂美丽乡村道路等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优化了车辆通行环境,带动陶瓷、茶叶、蜜柚等大埔特色农产品走出“围龙”、走向世界,推动了全县自驾游、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大埔境内从城区到乡村,从主干公路到乡间小路,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架起了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通道,有效盘活了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大道。

来源:掌上梅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