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21:16:41
3月的大埔,绿绽枝头,森林城市建设和国土绿化热潮掀起。
2020年,大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考核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秀县”。这颗镶嵌在广东省东北部的“绿宝石”,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令人瞩目。
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赓续绿色发展血脉,大埔正持续推进,向更高目标迈进——争创县级国家森林城市。
如果说创森是大埔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林长制则为该基础工程提供制度保障。今年,大埔从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上发力,旨在构建党政同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埔林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演绎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通过种植油茶,大埔广阔林地变成绿色生金的聚宝盆。穗瑞供图
种好树▷▷ 打造特色森林生态品牌
草长莺飞三月天,又是一年植树节。挖坑、埋土、浇水……随着一株株树苗栽下,春天里的大埔显得更加生意盎然。
今年开春以来,大埔县广泛发动干部群众,迅速掀起春季造林绿化高潮。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埔县组织百余名干部群众义务植树,地点定在垃圾填埋场,让以往印象中臭气冲天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小森林。
绿色,是大埔最亮丽的颜色,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多年来,绿美行动早已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
“每年我们在外的村民都会约定时间,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回来,组织种树。”大埔县茶阳镇华祝村村民丘毓余告诉记者,自2010年以来,每年的植树节到清明节期间,华祝村同乡会组织乡亲回乡植树造林,已成为“传统习俗”。
“植”得吗?值得。
今年大埔县组织干部群众在湖寮镇牛肠汶垃圾填埋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通讯员 余灏 供图
10多年来,华祝村荒山披上了绿衣,改善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通过植树活动提升了村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乱砍滥伐的现象减少了,火烧山毁林的状况也没有再出现。”丘毓余说,这是看得见的变化,他希望通过植树活动,能够带动周围的村庄,给村民自己打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通过“种好树”,打造大埔特色森林生态品牌,华祝村并不是孤例。
自2016年大埔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来,绿美行动已为大埔带来不少亮眼成绩单。
截至目前,大埔拥有林地面积295.7万亩,森林覆盖率78.99%,连续多年居省、市前列。大埔先后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成功创建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省森林小镇青溪镇、广东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大埔县瑞山森林康养基地”。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考核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优秀县”。
绿美行动工程还在持续,大埔向更高目标迈进——争创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去年是大埔县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第一年,走向森林城市,林长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林长制为抓手,目前大埔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以及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通过林长制,大埔县要有效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问题、长远发展问题和统筹协调问题,由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同唱一台戏’,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大埔县林长办负责人表示。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如今走进大埔,处处均是绿树成荫、宜居宜游,城在绿中、树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守住绿▷▷ 推进“智慧林长”建设
“三分种,七分管。”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埔林地面积广阔,森林防火压力大。山火多发曾让大埔频遭“烤”验。
“种再多树,没有做好防护,一把火就把之前的努力全烧掉了。”这是大部分林业工作者的心声。如何“守住绿”,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护林员。
“上山巡逻、下山宣传,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湖寮镇护林队队长何信强说,这是他们的常态。
湖寮镇总面积逾3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近26万亩,全镇八成面积被森林覆盖。每年9月到次年4月底是特别防火期,对于护林员来说,这是最忙碌的时期,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更需格外留意。
“目前全镇配备护林员56名,平均一人专管林地5000亩,主要任务是森林防火和野外用火宣传,巡查制止开山种果、乱砍乱伐的行为。”何信强说,森林大家共建,绿水青山也要大家共同维护,护林员处在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线,责任重大,要经常巡山,按时上报自己巡护责任区域范围内的动态,看到群众野外违规用火要制止,严控火源。
何信强告诉记者,自林长制实施以来,护林员多了,专业扑火配备充足,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更加明确,有了考核标准,大家积极性提高,因护林人员有限导致的森林管理难问题迎刃而解。
17年护林工作中,何信强亲眼见证环境的变化,“以前看不到的松鼠、画眉等动物,现在经常在人前露面。山火发生频率也少了,去年湖寮镇便没有发生一宗山火。在大力宣传下,爱林护绿的意识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工作也更轻松。”
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大埔县构建以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护林员为主体“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基层监管员原则上由镇驻村领导干部兼任,国有涉林企事业单位原则上由法人代表或有关负责人担任林长。目前,全县共有县、镇、村三级林长1538人,监管员879人,护林人员682人,全县295.7万亩山林实现了网格化无缝隙管理。
同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大埔还注重“技防”与“人防”结合,推进“智慧林长”建设。
大埔县五虎山森林公园安装了智能森林哨位系统,森林资源保护更高效。南方+ 马吉池 拍摄
“确保巡山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我们要求护林员必须使用手持北斗巡护系统进行巡山护林,每日上线使用率100%,并加快建设林长制信息平台化建设,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来管理森林资源。”大埔县林长办工作人员张展菱说,通过平台将实现监测所有护林员的巡护情况、轨迹,当发生火源可疑时,点击立刻查找分片的护林员,快速进行实地现场勘测。
“请注意森林防火。”这是去年8月大埔县在五虎山、双髻山森林公园安装的智能森林哨位系统,具有24小时监控和语音提示警报功能,采用红外传感器,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检测抓拍以及警示。
“智能森林哨位系统能语音提示,提醒市民注意已进入林区,注意森林防火。入口的摄像头系统还会自动进行抓拍,如有吸烟、破坏林木等不良行为,可以及时通过语音进行警示和制止。”大埔县林长办工作人员简晓琪说,该系统能及时掌握林区重要路段的实况,对进入林区的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增强了五虎山公园、双髻山公园森林资源的保护,推动了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增点彩▷▷ “企业林长”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阳春三月,迎着淡淡的油茶花香,走进位于茶阳镇群丰村的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油茶基地,连绵的山头一片片油茶树叶绿意盎然,树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茶花苞,有的还是小嫩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目前企业在大埔茶阳、西河、三河等镇拥有6000多亩油茶种植基地,以及可日加工油茶果200吨的精深加工基地,去年茶油产量600多万斤,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宜秋说。
大埔是“世界长寿乡”,生态环境良好,土壤中富含硒元素,产出的油茶产品被赋予独特的营养成分,因此该企业选择在大埔发展油茶产业。
自2012年入驻以来,企业通过种植油茶,让当地荒山变成了绿色生金的聚宝盆。“多年来,企业在大埔发展了集油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林下经济产业链,有‘佰佳惠’‘卓粤御品’油茶籽油系列、婴幼儿护肤和成人护肤外用油系列、润唇油、茶枯皂、茶籽粉等产品。”黄宜秋说,去年该企业因生产的油茶产品成为梅州市首家通过深圳“圳品”供深食品的企业,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
油茶是当地主要林下经济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南方+ 马吉池 拍摄
当一方林长,还要富一方百姓,为大埔“增点彩”。
大埔县在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的基础上,探索设立企业林长。记者获悉,去年以来,大埔县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建立“一对一”帮扶,帮助企业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推进‘企业林长’后,通过引导企业与省高等院校合作,持续开展油茶规模种植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完成对油茶种植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在技术方面起了指导作用。另外通过多种渠道帮企业推销产品,对油茶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支撑。”黄宜秋说,发挥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近些年来企业还带动当地1700多户农户种植油茶,平均每户10亩,年均增加收入9000多元。
群丰村村民余数珍便是其中受益的农户,“有了龙头带动,现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有信心,除了自家的油茶基地外,村民还可以在企业上班,帮基地做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为家庭增加收入。”
当前,大埔指引当地群众在挖掘森林资源潜力与活力上做文章,通过培育林业合作社等方式,激活林业资源要素市场,越来越多群众向山进军、耕山致富,迈入了“不砍树也能致富”道路。
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工人正在完成茶油包装的最后一道工序。穗瑞供图
目前,大埔县统筹推进林—茶、林—药、林—蜂、油茶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在西河、湖寮、枫朗等镇布局五指毛桃、仿野生铁皮石斛、仿野生金线莲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茶阳、西河、三河等镇布局高品质油茶种植及精深加工基地,在银江、茶阳、高陂、西河、枫朗等镇布局林禽、林蜂养殖基地,在洲瑞瑞山、枫朗西岩山岽顶湖布局森林康养基地。
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推行林长制改革,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大埔将抓好广东南岭国家公园辐射区大埔段建设,探索建立“生态银行”,推进“碳普惠”“碳中和”项目和碳排放交易,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突出生态惠民,改革利民,发展产业富民。
一个体系
●全县落实各级林长1538人(县级林长、副林长:33人,镇级林长232人,村级林长:1273人),聘用护林人员682名,林长责任占林地面积的100%
搭建“智慧林长”平台
●利用数字政府建设成果以及现代信息新技术,将“智慧林长”平台优化为集森林资源管护、科学决策、责任制考核、政务服务于一体的高效、共享、智能的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全县林业信息化系统互通、数据共享,实现大埔林业“一网通管”
林业经济
●共有1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2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0个林下经济的专业组织合作社
●全县林业种植面积10万亩、林下养殖面积14万亩,参与林业合作组织105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36个,养殖基地3个,共带动农户1.7万多户
植树造林
●全年将完成新造林抚育2.1万亩,造林1.2万亩
●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295.7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91.74万亩),森林蓄积量1062.33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99%
链接
它们有了“身份证”
大埔以林长制助推古树名木保护
在闽粤交界的茶阳镇党坪村伯公凹,茂盛的树木安然挺立。其中两棵挂着显眼标识牌的古树,枝叶伸展开来,仿佛在“欢迎”着两省过客。伯公凹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两棵古树如同“老哨兵”屹立于此,见证了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
“因古树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小就听祖辈告诫,一定要把古树好好保护起来。”党坪村村民曾德如说,遵从祖辈们的教诲,保护“老哨兵”,已然成为当地人铭记在心的乡规民约。
“红色是大埔最耀眼的颜色,绿色是大埔最亮丽的底色,而古色是大埔最具有韵味的。”大埔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棵古树承载着村民世代的情怀与乡愁,是历史的见证,必须做好大埔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去年以来,大埔以深化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强化县、镇、村三级林长职责,通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立“智慧林长”系统、科学保护复壮、引导全民参与等措施,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
据统计,全县共有古树名木507株,已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档案,做到“一树一档”,规范台账管理,实施挂牌登记,编制印发《广东省大埔县古树名木》宣传画册,成立大埔古树名木保护协会,对其中11棵濒危亟须救护的古树名木采取养护复壮措施。其中就包括伯公凹这两棵古树。
目前,大埔伯公凹的金桂、中华锥两棵古树均挂上了标识牌,相当于古树名木“身份证”,其中详细记载着古树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大埔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细化工作职责、量化工作内容,督促各级林长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监管,依托护林员北斗巡护终端强化巡查管护,重点查看是否存在妨碍古树名木健康生长的自然或人为因素,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滥挖、滥卖、非法移栽古树等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评选大埔“最美古树”,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共同促进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枝繁叶茂。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