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换一张

产业链上建支部 乡村振兴聚合力!大埔县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

2022-04-18 21:06:28


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埔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推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


大东镇进滩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村“两委”齐心干事,村容村貌变美,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乡村蝶变换新颜

春意正浓,走在绿树碧水环绕的大东镇进滩村,目之所及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粉饰一新的房屋。

但在多年前,进滩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村。“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不团结,内耗严重,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造成村里有事无人管、管不了的尴尬局面,村容村貌杂乱落后。”大东镇党委组织委员廖春娜说,2018年,该村党支部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三河镇旧寨村的“红色”大埔火车站。

为改变进滩村“软弱涣散”的面貌,大东镇党委着重从强组织、抓党建入手,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整村环境和面貌。近两年来,进滩村通过“抓班子、转作风、强发挥、建阵地”四大举措,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逐步健全落实党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党员“评星评级”制度,坚持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深化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化建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党群关系日益和谐。

大东镇还试点推行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坚持正向激励,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营造基层干事创业氛围。2019年后,随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推进,进滩村新建了文体活动场所、停车场、文化长廊、进滩码头等基础设施,并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工作和开设了垃圾兑换超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以前村里可没那么干净,由于缺乏有效管理,脏乱差现象一度突出。如今垃圾乱扔的问题解决了,又建起了文化长廊,乡村风貌的提升真的是让村里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罗国可忍不住夸赞道。

村“两委”齐心干事,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近年来,大埔按照“六对接六查找”,对全县256个村(社区)党组织逐个把脉会诊,严格落实“四个一”机制,“一村一策”进行“点穴式”整顿,先后排查2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其中15个已“摘帽”,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吸纳致富能手、后备干部等300多人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256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全部“一肩挑”。同时深入开展“扶上马、送一程”专项帮带行动,推动全县256个导师团队帮助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提升履职能力。

产业兴旺带民富

最近,光德镇上漳品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又迎来春茶采摘季,合作社社长郭荣理正带领村民穿梭在茶田里采摘春茶,平均一天能采摘500多斤。

光德镇上漳村党总支牵头,动员村民参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茶业公司,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大埔县优化党组织设置,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按照“村党组织+产业(合作社)党支部+外出党支部”设置模式将18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推动产业发展。

光德镇上漳村就是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先行先试村之一,该村党总支牵头,动员17户村民参股,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埔县鸟子石茶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总共集约了村集体山地2000多亩,目前已种植茶叶面积500多亩,优质的高山单丛茶不仅获得了珠三角市场的认可,现在还远销山东地区。每年茶叶的产销量都在不断上涨。”上漳村党总支部书记郭远锋说,现在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农民人均增收1万多元。此外,整个茶叶的种植过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村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实现就近务工,进一步扩宽了村民们的致富渠道。

“平时我就在合作社里打工,帮助除草、施肥、采茶,加上分红,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正在忙着采摘春茶的上漳村村民赖秀珠开心地说。

经营模式多起来,土地流转活起来,农民的钱包才能鼓起来。为持续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行“村+村”联动、“村+企”结对、“村+单位”共建等模式,打通基层组织壁垒,实现村与村之间、邻近村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党建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共赢。如三河镇旧寨、汇东、汇城、五丰、余里村以及湖寮镇密坑村共同实施“六村联动”强村富民工程,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村集体经济单项年增收近5万元;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大麻镇桃石村、青溪镇河背村、百侯镇侯南村等5个村300多户柚农增收致富。

基层治理树新风

走进百侯镇侯南村的陈屋巷,只见巷道干净整洁,居民家门口也没有堆放杂物,只有一面面张贴整齐的家风家训标识格外引入注目。

百侯镇通过家风家训上墙建设,打造新的传统文化宣传阵地。

“不只是这条巷道,周边的36条巷道都差不多这样,干净整洁。整个环境变好了,我们心情也更舒畅,身体更健康。”今年75岁的杨奶奶在陈屋巷住了大半辈子,对于陈屋巷一点一滴的变化感触很深。

变化源于“巷长制”的推行。为延伸党支部服务基层的触觉,侯南村择优推选出24名村民做“巷长”,按照就近原则,划分管辖区域。据侯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杨武祥介绍,这24名村民大多数是党员,都是村里有威望的村民。他们除了要负责做好环境监管,还要负责党的政策方针宣传、邻里纠纷调解、群众意见收集、疫情防控期间返乡人员登记等工作。如清明假期前夕,在广州务工的村民杨先生准备带一家三口乘高铁回老家住几天。陈屋巷巷长肖小群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告知杨先生村里最新的防疫相关要求并说明情况,建议他非必要暂不返乡。最终,杨先生听从建议推迟返乡。“我们巷长其实更像是一名家长,处理村民反映的诉求、矛盾时要秉承公心,要以德服人,这样村民们遇到事情才会主动找你商量。”肖小群说。据了解,自侯南村“巷长制”推行以来,已累计收集意见建议约280条,办理事项约240条,解决群众纠纷47宗,累计服务方便群众2661人次。

近年来,大埔各基层党支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活化党群服务中心、推行巷长制等创新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农村基层的“神经末梢”。如三河镇汇东村党支部传承好三河坝战役精神,实施全国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打造汇东学习书院文化项目,在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三红”主题文化区,举办公益性“汇东学习大讲堂”“党课开讲啦”“红色微讲堂”等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基层党组织“善治”活力。大埔还以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为抓手,打造了百侯镇政法“一站式”服务基地、虎山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西河北塘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大埔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红色教育基地等一批具有大埔特色的社会治理品牌,不断完善“党建+基层治理”“红色基因引领乡村善治”机制,密切党群关系,全面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2021年,大埔县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

百侯镇推行多元调解,镇派出所设立“涌哥调解工作室”,共同做好纠纷矛盾的化解工作。


来源:掌上梅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