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17:40:17
“现在撂荒耕地有哪些问题?哪些撂荒耕地可以先行复耕复种?”
“实施过程中,各地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确保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
春耕期间,高陂镇坪溪村盘活撂荒地,闲置农田种上了水稻。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7月5日,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找准差距、把握重点、压实责任,持续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短短的会议,透露出的是大埔县对撂荒地耕地复耕复种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
积极采取措施,大埔县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让撂荒地活起来,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截至7月6日,全县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5042.17亩,其中3亩以上复耕复种面积4796.7亩。省下发连片大于15亩图斑中,全县已完成复耕面积1624.94亩,其中已复种面积1343.96亩。
当前,大埔县上下正树牢全县“一盘棋”的思想,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担起责任,干群锚定任务完成时限,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举全县之力狠抓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凝聚共识
敢于向问题叫板
大暑将至农事忙。在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的关键时刻,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的目标清晰明确——稳粮食生产。
稳的动力源于何处?在那一块块闲置的撂荒耕地。
今年3月,大埔县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印发《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作为全县“啃”荒的行动指南。
《方案》明确,全县上下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土地管理和农村耕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并落实大埔县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和企业进行复耕复种,遏制耕地撂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全县各部门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部分乡镇率先发力,主动克难攻坚,做到早动员、早谋划、早部署,工作进展明显较快一步。
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走在前的湖寮镇,通过逐级传导压力,大力宣传引导,有效调动了镇村积极性,陆续对撂荒地进行机械化除杂、筑埂、翻地、平整、插秧等,逐步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镇里成立了由26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专班,实行分区包片责任制,专班成员每天到村开展业务指导。”湖寮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杨炼介绍,湖寮镇不断健全撂荒耕地复垦复耕措施,在资金安排、技术服务等方面严格按照政策进行落实,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目前,全县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5042.17亩,其中3亩以上复耕复种面积4796.7亩,湖寮镇、三河镇、洲瑞镇完成率分别位居前三。
大埔县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余灏 摄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现场推进会,是一场阶段总结会,更是一场承前启后的动员会,既能看到现有工作成效,更能看到问题所在。
现场推进会指出,一些乡镇积极行动,但是仍有个别乡镇还停留在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行动方案的表面工作上,没有真正下大力气去抓,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的形式主义倾向,存在四个“不够”: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宣传不够到位、报送不够及时。
围绕“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的目标,现场推进会要求全县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全力以赴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弄清底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研判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办法措施,全力加快工作进度,提高综合效应。”大埔县县长凌晓文在会上强调说。
接续推进
勇于向困难较劲
“如果本地群众能够承包田地是最好的,但也存在技术跟不上、规模化生产意识不强等难题。”广州市海珠区驻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继忠的话,道破了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困难重重”。
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有何难?一是难在谁来种?二是难在怎么种?尽管这些问题并非大埔县独有现象,却是大埔县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不能避免的难题。
今年春耕期间,大埔县高陂镇积极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引导群众应种尽种,推动当地农业发展。许启碧 摄
今年以来,广州市海珠区驻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讲清政策点、挑明利益点、消除顾虑点、找准契合点”的办法,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协调“服务员”,多次协调广州初心优品公司到镇村洽谈,实地察看。
4月11日,广州初心优品公司最终与枫朗镇政府签订113.4亩垦造水田种植协议,解决了当地土地撂荒的问题。
“我们工作队将继续发挥帮扶优势,不仅要让田地长出粮食,还要让周边的群众参与垦造耕地、水田种植,解决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奔着这个目标,帮扶工作队正在制定更为详细的帮扶计划,着力引进企业垦造耕地,进行水田种植,形成产业机制,进而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是一场不断破题的攻坚战,越接近成功,越需要坚持。
现场推进会指出,各部门要将这项整治工作作为推进重点全力消存量,充分利用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整治面积较大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流转集约土地、引进种粮大户连片种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等方式,确保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逐块消灭。
“在全面摸清了全镇撂荒耕地的位置、面积、现状、撂荒类型、有无水源和耕作道路、劳动力情况、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等,登记造册、挂图作战。”三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重点围绕水稻种植任务,紧盯3亩以上及道路两旁,按照先易后难、因地施策的原则,分批分类、多种模式推进复耕复种工作。
对于复耕复种难度小的地块,积极引导村民自行复耕复种;
对于耕作条件差、承包户无力复耕的地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镇统一聘请测绘、设计预算、监理和施工单位,分镇中心片、梓良片两个片区、多个班组,统一进行复耕,最后引导村民、种植大户或由托管服务公司复种;
对连片面积较大、缺乏劳动力耕作的地块,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承包经营;
对碎片化、无水源、路不通等耕种难度大和无村民、无大户、无企业承包的地块,统一由村组织包田责任人兜底复耕复种。
……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在三河镇有序开展。与此同时,三河镇采取多措施促进“产品”变“商品”。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以及提供技术指导、烘干、碾米、仓储、包装、销售、保险等全链条服务,解决种植风险以及产品质量和销售问题,确保种粮效益。
现场推进会强调,各镇(场)要相互借鉴学习,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探索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向兄弟县(市、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好做法,扎实推进全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积蓄新能
善于向实效发力
“仙草种植按照租赁土地、购买苗种等各类要素进行核算,成本约为2000元/亩。仙草预计亩产1500斤,按照保底价4元/斤收购,种植户可获得收益约4000元/亩。”4月7日,大埔县光德镇仙草种植示范点正式开种,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为光德镇捐赠约50亩种植面积的仙草种苗。
仙草种植示范点有效流转撂荒土地,并探索“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通过企业保底收购和技术指导,有效增强合作社和村民种植仙草积极性。
4月7日,大埔县光德镇仙草种植示范点正式开种,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为光德镇捐赠约50亩种植面积的仙草种苗。曾爱华 摄
“下一步,示范点还将饲养山林走地鸡、养殖山泉水黄骨鱼、种植有机蔬菜,利用饲养走地鸡产生的有机肥种植蔬菜,蔬菜的叶子和根茎又可以饲养走地鸡和黄骨鱼,最大化利用生态自然资源进行种养。”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试点逐步扩大仙草和农副产品种养规模,起到由点带面的作用,使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有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为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顺利开展,大埔通过“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模式,引导群众转包、出租等方式,积极引进新的业主,实现土地合理有偿流转,进而解决撂荒地问题。
“撂荒耕地大部分都在偏远地区,很多道路都是羊肠小道,也没有实现水泥硬底化的,这一段算是很不错了。”半个月前,梅州市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陆续开展,大埔县绿仙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志伟眼前约70亩的撂荒地,拥有了众多认领者。而他,成了这片撂荒地的“接单员”和“服务员”。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一亩地的成本需要多少?在泡茶闲聊之余,谢志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长期撂荒的耕地,通常需要进行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壤肥力,少则上千元。
“目前大部分撂荒地都位于偏远地区,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为此,谢志伟特地采购数台挖掘机进行撂荒地的平整,以此来降低复耕复种成本。“肯定要从源头控制复耕复种的成本,不然企业复耕复种越多撂荒地,压力就越大。”
新阶联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正好解决了谢志伟的烦恼。
具体而言,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是以资源整合方式,通过会员集约认耕撂荒土地,交由农业龙头企业会员统一实施复垦耕种,以低于市场价回馈认耕会员优质有机丝苗米,达到集中连片解决镇村撂荒地复耕复种问题以及降低实施企业前期撂荒地开垦复耕成本。
“这样一来,我们企业就成了‘接单员’,负责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前期工作,统一实施复垦耕种。”谢志伟认为,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的开展,带来稳定的订单,给予企业“啃”荒的信心。
在提升产业链条、产业效益上下功夫,下大力气解决“标准、品牌、平台、政策”等问题,大埔县还不断提升商品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发挥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智慧优势,形成“产地+市场”“技术+平台”“惠农+产业”的乡村产业链条。
现场推进会提出,全县要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收益、村集体经济发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三赢”目标。
■记者观察
坚持“三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基础,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激活撂荒耕地这一“沉睡的资源”。
抢抓早稻保产,筹备晚稻生产,大埔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倒排时间、迎难而上,抓紧抓实抓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7月28日前完成3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的75%,10月20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任务在肩,重在落实,需要全县干群努力克服困难,突出工作重点,将撂荒地复耕复种责任到人、地块到人、任务到人,倒排工期抓进度、抓成效。
一是集约化。撂荒耕地之所以出现“无人种,不愿种,种不好”的情况,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中,需要边摸排边整改,开展分类整治,实施“小田变大田”破埂行动,通过打平田埂,将小而散的田地整合在一起,构建田成方、路相连的复耕复种新蓝图。
二是专业化。依托农机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流转等形式,实现规模利用,变农户分散种植为经营主体带动集中连片种植,对成片较大规模的撂荒地,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用好社会力量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专业经营水平。
三是产业化。撂荒地复耕复种,出路在于将农产品变成响当当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需要不断从选种、育苗、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生产、产品分级分类到包装运输等方面发力,提供产、收、销一体化服务,打通产地和市场的壁垒,真正让撂荒耕地多生金。
来源:南方日报·大埔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