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换一张

梅州大埔:老牌陶企新突围 网红汤勺俏销市场

2022-08-22 17:10:23

“这是企业生产的网红汤勺,仅去年就卖了300多万个,为企业带来了近500万元的收入。”在大埔县洲瑞镇大坑村的三和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三和实业”),一款造型精致的爆款陶瓷产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在逐渐低迷的陶瓷市场中,三和实业作为大埔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在销售市场上逆势突围,不仅稳住了海外存量,还开拓了国内增量,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营收稳定,为当地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传统陶瓷产业如何转型升级?记者走进这家陶瓷企业,探寻其向“新”发展的秘诀。

用好RCEP减税红利 稳住海外市场

选泥、做坯、修坯、彩绘、上釉……走进三和实业生产车间,工人们各司其职,陶瓷制作各环节井然有序开展,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放着各种精美的陶瓷产品。

三和实业是洲瑞镇一家以生产饭碗、茶杯、酒壶等日用陶瓷和酒店创意陶瓷为主的陶瓷企业,原先以外贸出口为主,产品主要出口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来,受国内外疫情反复影响,以往依赖外贸出口的销售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走进生产车间,工人们各司其职,陶瓷制作各环节井然有序开展,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放着各种精美的陶瓷产品。马吉池 摄

“企业产品出口日本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一年的销售额有2000多万元,其中出口日本的就有1000万元左右。”三和实业总经理田巧能说。然而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物流持续紧张、运费猛增,并且伴随着日元贬值,出口的利润不断降低。

好政策的“及时雨”,帮助企业稳住了海外市场。今年初,梅州海关为大埔县三和实业有限公司出口日本的一批日用瓷签发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证书,这是RCEP生效以来梅州首份输日RCEP原产地证书。

为帮助企业用好用足RCEP减税红利,梅州海关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深入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辅导,推动梅州优质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这项政策帮助我们大幅降低了关税,对企业出口来说是重大利好。”田巧能说,输日RCEP证书的签发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未来企业出口日本的产品肯定还会增长,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

培育网红产品 开拓国内市场

近几年来,疫情的反复对大埔部分陶瓷企业销售造成了较大影响,但三和实业面对重重困难,还是实现了逆势发展。

“这几年企业营收并没有下降,得益于企业及时转变思路,在发展中实现外贸内销齐步走。”田巧能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企业不仅注重海外市场,还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推出更贴合国内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等多渠道拓宽国内市场。

“这是我们企业生产的一款‘网红汤勺’,此前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大火,仅去年就卖出300多万个。”在三和实业陶瓷产品展示区,田巧能向记者展示了各类网红陶瓷。

企业创新设计的陶瓷产品“网红汤勺”,仅去年就卖了300多万个。马吉池 摄

10多年前,三和实业的陶瓷产品均为出口产品,田巧能子承父业,接管企业后,在销售渠道上作出了革新。目前,三和实业主要布局国内餐饮餐具市场,同时不断培育新的网红陶瓷产品。

“现在新的销售模式不断变化,企业也根据市场的变化去开拓营销渠道。”田巧能说,企业本身以陶瓷制作为主业,在扩大内销中,企业与线上网络营销团队合作,多平台布局推销产品。网红汤勺也是在线上网络平台的推广下,逐渐火爆起来。

企业如何实现逆势发展?田巧能坦言,多渠道布局销售市场是关键,国内外的客户群体逐步增加,陶瓷产品才能不断从山区走向海内外。

目前,三和实业陶瓷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已占到企业总销售额的50%。外贸内销双管齐下,企业发展壮大有了更大的潜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从1979年田巧能的父亲开办陶瓷工厂,至今企业已经在当地经营了40多年。田巧能还记得,洲瑞镇是大埔的主要陶瓷产区,鼎盛时期全镇有110多家陶瓷工厂。然而,如今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陶瓷企业并不多。

一个产业如何经久不衰?田巧能认为,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向导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从产品设计着手,三和实业不断创新设计思路,从造型、雕刻、彩绘等方面满足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特色化、多样化需求。“产品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特色来创新设计,以前设计一款陶瓷产品可以卖5到10年,现在产品销售周期大大缩短,一款爆款产品从市场中脱颖而出,很快就会有其他相似的陶瓷产品一拥而上,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推出个性化的陶瓷产品。”田巧能说。

另一方面,在创新发展中,技改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今年企业通过改造窑炉等手段,不断在陶瓷制作流程上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田巧能说。

谈及未来,田巧能对做大做强做特大埔陶瓷信心满满,“企业要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在多渠道布局销售市场以及技术创新等引领下,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爆款陶瓷产品推向市场。”

看好当地陶瓷产业,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从外面回到家乡。两年前,在外务工的大坑村村民陈锦珠便回到家乡,在三和实业上班。“现在企业发展好了,回家就业不再是奢望。”陈锦珠说,在家就业这两年多来,生活成本降低了,不仅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存款也渐渐多了起来。

目前,三和实业已为当地20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九成均为洲瑞镇的村民,平均每人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

作为大埔陶瓷产业的老牌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三和实业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梅州日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