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17:55:09
问策·乡村风貌
乡村特色民宿景区“遍地开花”,如何打造“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农文旅融合成为增收有效途径,但随着“千村一貌”遭到网友“吐槽”,其缺乏持续吸金力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认真研究地方特色,统筹做好村庄布局规划,考验乡村建设者的智慧。
本期我们走访了“客家香格里拉”——梅州大埔县。
“十多年前来北塘写生的时候,就深深地被这里的美景和人文气息所吸引。”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马英良是梅州大埔县北塘村的常客和宣传推介者。
西河镇北塘村利用古民居古建筑发展文旅产业。何森垚 摄
随着古村落与艺术的碰撞逐渐深入,众多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进行创作和交流。13个高校实习基地、18个机构或个人艺术创作空间相继落户,给北塘村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是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
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传统村落如何“组团”振兴?古韵新声,关键在于散落在村落各个角落的古民居。既“守旧”又“创新”,大埔县如何用好资源禀赋,在“卷上天”的文旅竞争中突出重围,邀得天下客?
“搞艺术的人”来了
艺术能给北塘村带来什么?除了丰富旅游业态,“写生经济”兴起,直接带动当地就业。
山环水绕,人文荟萃,中西合璧,共生共荣。放眼全省,梅州大埔县传统村落数量居前列:拥有23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埔县被誉为“客家香格里拉”,于今年初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泰安楼是客家建筑的一大奇观。何森垚 摄
俯瞰北塘村,全村保存完好的有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共计20多座。其中受祜堂年代最久远,有700多年历史。2014年,北塘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怎样打好手中的牌?大埔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很超前:艺术活化乡村,启动“北塘计划”。
2017年,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西河镇与当地乡贤投资组建的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北塘艺术部落”,开展“南宋古村、艺术北塘”文旅项目建设。
就在这一年,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品华和10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乡贤”开始在北塘村活跃起来,成为村民口中的“搞艺术的人”。
在乡村搞艺术,能给北塘村带来什么?“近年来,我们吸引了大大小小上百批次美术师生、艺术家来到北塘写生创作,先后举办了近百场艺术展览和文创活动,激活了写生经济。”张品华介绍,“写生经济”的兴起,直接带动了当地人就业。
“90后”杨子英便是受益者之一。“家乡正在发展文旅产业,人流量增多,2019年我辞职回乡开了一家农家乐,收入比以前打工高,月均营业额约3万元,工作时间更自由。”
积极发动乡贤力量引进企业,北塘村激活“沉睡”的一片古屋,接续开发建设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柚仓美术展览馆、翰林书画草堂以及三四家特色民宿,不断提升打造画家写生、游客休闲的场地。“把文化和旅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大埔逐步完善交通基础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何森垚 摄
北塘村从小众到出圈,大埔县结合乡村振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注重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方式创新,依托闲置祠堂、书院等资源,植入新型产业,激活传统村落再生,全方位展现中国传统村落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据统计,近年来已投入保护发展资金2.7亿元。
让游客“来有所获”
从单一到多元,如何创新旅游产品供给,让游客逛景不再走马观花?
仔细听阵阵锣鼓声,西岭实验学校学生黎昊城心里燃起了一团火。“这是客家锣鼓,鼓声中饱含着客家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秋日暖阳下,他一边听非遗传承人讲述历史,一边学老师的动作,用稚嫩的手臂抡起鼓槌,鼓点落下,铿锵有力。
这是发生在百侯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的一幕。如今,研学实践营地吸引了一批批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脉络,用心灵捕捉乡村的美。
百侯镇利用文旅资源,举办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何森垚 摄
发展研学游,关键是挖掘乡村农文旅资源。在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激活旅游资源,要让乡村资源、乡村文化“活”起来,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际上,仅依赖观光游等产品难以更广泛地吸引游客,还需要通过独特的文化场景、真实的体验环节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百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百侯名镇旅游区更是国家4A级景区。“凭借大埔县红色苏区的地缘优势和百侯镇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质旅游资源,研学旅行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研学实践基地投资方、广东万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智恺说。
今年3月,百侯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正式运营,营地划分为劳动实践教育区、红色教育区、特色非遗实践区和客家传统特色民居教育认知区等实践区域,开设古建筑研学、非遗文化教育、红色研学和劳动实践教育等课程。
据百侯镇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负责人黄祈忠介绍,今年的课程包括传承省级非遗百侯鲤鱼灯舞、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实践,同时辐射周边镇传承高陂陶瓷文化等。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该研学实践营地预计接待学生1万余人次。
大埔县百侯名镇是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内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何森垚 摄
近年来,大埔创建了各类研学教育基地2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此外,百侯镇侯南村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中央红色交通线亲子研学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融合、跨界、拓展……从单一到多元,创新产品供给带来的变化是,游客逐渐从“参观打卡”变为“沉浸式”出游。
“个性化旅游市场供给,不仅带旺了景区人气,带动了镇上的消费,更让游客‘来有所获’。”百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截至10月,百侯名镇旅游区旅游收入100万元左右。
全域游吸金力更强
做民宿,不是只把一间民宿做好就行,如何把乡村闲置资源盘活?要有全域发展思维。
通过大埔县的民宿经营,广东民宿协会副会长、禾肚里民宿创始人郑春桃和家乡的联系更密切了:“我要把家乡的好资源用好、推介好。”刚从惠州赶回大埔,郑春桃顾不上休息,忙着查看民宿的运营情况。
近年来,大埔县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打造出一批批和美乡村。基于此,禾肚里“民宿+景区”漳北公学民宿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不只是把一间民宿做好,还必须要有全域发展思维。”郑春桃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必须努力将人从城市对农村的“单向吸纳”转化为城乡“双向融合”。
图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何森垚 摄
近年来,大埔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游、红色经典游、生态康养游、乡村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业态,打响旅游品牌。
从引流到变现,大埔县坚持让当地村民参与进来。
68岁的张元萱,过去一直在家种田、种柚树。禾肚里民宿开办后,他成了村里“家门口”务工的人,还兼职销售农产品。“很多时候,这些农产品都不够卖。”行情好的时候,张元萱一天能卖上千斤玉米。
利用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大埔加快民宿产业发展,优化配套设施。何森垚 摄
用好名人文化、民居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农耕文化等十一大文化,大埔县以“红色”带动“绿色”“古色”,深化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美丽引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缔造“共建、共治、共享”保护发展格局。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花萼楼里,慕名而来的游客用镜头记录这座客家人的建筑典范。今年以来,该景区的票务收入已接近40万元。
景区人气旺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更忙了。“别看我这里的农家乐小,高峰期一天50多桌。”花萼楼旁,农家乐负责人林振基笑着说,村里还建设了百香果基地,供游客体验采摘。
“大埔县作为山区县,发展全域旅游不仅要让更多人进来,更要留下来消费。”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大埔县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亿元,其中近一半游客在当地过夜。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编辑:曾 煜
责编:罗忠明
编审:蓝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