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蕉岭百问50】为什么说“明伦堂”是“民族文化遗产”?

2024-08-02 10:10:13 

栏目语

生于斯,长于斯,寿乡蕉岭,我美丽的家乡。你爱蕉岭,熟悉蕉岭,但是你真的了解蕉岭吗?当你走进《志说蕉岭百问》,你是否会意识到,关于蕉岭的一切,位置、境域、自然、人文……竟然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志说蕉岭百问》由县地方志办主编,蕉岭融媒在“长寿蕉岭”微信公众号、蕉岭发布app客户端逢周一至周五上午推出,为你带来别样视觉的蕉岭。

明伦堂


你知道“明伦堂”古时候在蕉岭哪个地方,为什么说它是“民族文化遗产”?

明伦堂,位于蕉城镇城西(今蕉岭县人民小学北边,蕉岭中学校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薛世望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程梦简更新。据《镇平县志(卷一·疆域)》《石窟一征(卷二·教养)》记载:大成殿之后为崇圣祠,旁为射圃,左有君子堂,中为昌黎祠,左右为课艺斋,祠东为明伦堂,后为儒学署,又后为尊经阁。

明伦堂是民族文化遗产,科举时代考生必去朝拜的圣地。据史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诏颁卧碑置明伦堂,左碑用石宽八市尺,高2.7市尺,横卧而刊其文凡八条。“明伦堂”三个金字为朱熹所书,中堂上悬挂“康熙皇帝训饬士子”的卧碑。

科举时,朝廷颁派各省学使,即各省的主考官(一曰正主考,一曰副主考)称“学使”,或者“学政”,尊称“学台”,一般由翰林或进士出身的京官,如各部侍郎、副都御史担任。学使分赴各省,代表朝廷出巡各省主持学务,选拔人才。学使入城时,赴考者齐集城内迎接。学使先到孔庙在露台右边跪拜孔圣,后到明伦堂跪拜“康熙皇帝训饬士子”的卧碑。接着便端坐地上,听廪生诵读圣谕,诵后便坐在横案正中,另加摆一张书桌,挑选一位能讲正音的廪生,宣讲《四书》中的一章,及朗诵朱熹的注解。礼毕便回学署悬牌开考。

明伦堂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易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蕉岭中学接管,初为老师宿舍,再改为学生膳堂、厨房,后闲置,虽几经改作,但建筑依然保持原貌。


古代科举制度及科举名衔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废除。

(科举名衔)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士人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地方官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秀才:别称“茂才”。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来源:蕉岭县地方志办

编辑:徐钦伟

编审:夏新颂

终审:郭小静

蕉岭县融媒体中心矩阵▼

免责声明

凡本号有标注“出品:蕉岭县融媒体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本号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获授权的媒体在使用时请注明“来源:蕉岭融媒”,违者本号将依法追究。

热门评论
打开蕉岭县融媒体中心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回首峥嵘,展望新程! 蕉岭县科工商务局举行“八·一”退役军人座谈会 2024-08-02 09:30:50
【志说蕉岭百问50】为什么说“明伦堂”是“民族文化遗产”? 2024-08-02 10:10:13
县供销社举行赈灾义卖捐赠仪式 ,爱心汇聚助力重建家园 2024-08-02 09:25:24
刘鸿涛到蕉华园区、广福园区调研,加快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为园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2024-08-01 16:42:03
刘裕君主持召开县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4-08-01 17:07:15
蕉岭广州小镇建设项目现场路段车辆较多,注意绕行! 2024-08-01 17:02:31
胡班率队慰问市消防救援支队,叙鱼水深情,话军地发展 2024-08-01 17:16:18
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全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4-08-01 16:02:03
“兵书记”徐育贤:坚守为民初心,彰显军人本色 2024-08-01 11:10:53
抓进度!保畅通!县公路部门全力推进灾毁设施的修复工作 2024-08-01 11:31:32
没看够!下载个蕉岭县融媒体中心呗!
蕉岭县融媒体中心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