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务院将每年的12月2日
定为“全国交通安全日”
今天是第九个全国交通安全日
今年的主题
“知危险会避险 安全文明出行”
在参与道路交通时,只有知道
危险是什么、危险存在于何处、危险可能会出现在哪里
你才能知道如何规避、防范
那么,遵守交规的你
对于交通安全了解多少呢?
避之不及的“鬼探头”
“鬼探头”是一种交通事故的俗语,两名交通参与者从彼此视觉盲区,近距离、短时间出现,让彼此都没有反应与躲避的时间与空间,最终发生交通事故。这类事故往往事发突然、神出鬼没,让人猝不及防,就被人们俗称为“鬼探头”。
如何避免“鬼探头”事故的发生呢?
以下几点一定要知道!
作为驾驶员
1、减速慢行。在容易发生事故的状况和地段上,减速慢行,给予自己充足的反应时间和制动空间,或许正是这点的谨慎态度就能避免损失。
2、鸣笛。在不禁止按喇叭的地方,提前按喇叭提醒有可能出现的人或车注意。
3、礼让行人。开车要淡定,不开斗气车。虽然有时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作为驾驶人并没有权利去惩罚他们,在路上行驶还是要礼让行人。
作为行人
1、不要在车流中穿行,不要跨越护栏。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认为“汽车不敢撞自己”,其实有时真是看不见,看见了刹不住。交通出行切勿抢路抢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翻路肩护栏能方便你一时,同样也可能结束你一生!
2、通过路口时注意观察车辆情况。路口由于其交汇性和特殊性是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身为弱势群体的行人、自动车、电动车(非机动车)应对“鬼探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速度减慢,甚至停下来,观察路口周围的状况,避免自己处于机动车视线盲区之中,也给自己更多反应的时间。
超速行驶
“十次事故九次快”!细数超速行驶的危害
影响驾驶员视觉:车辆在行驶中,驾驶员的视野、周边视力都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超速行驶,使驾驶员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准确妥善的进行处置,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员对速度的判断力下降: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不但对所驾车辆速度不能正确判断,对行车、非机动车、其他机动车速度也会低估。发现情况往往措施过迟,易发生相撞或刮擦事故。
会造成驾驶员心理紧张:驾驶员在高速行驶中,如果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心理就会极度紧张,慌乱中无暇冷静思考、准确判断,采取的紧急措施往往导致顾此失彼,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影响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在超速行驶过程中,特别是在弯道处行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车辆容易向回转中心外侧发生侧滑或倾斜。
使制动距离延长:车辆的制动距离与车速成正比。由于惯性作用,车速越快,制动距离越长,制动非安全期越长。而制动非安全期越长,也就意味着事故发生的几率越大。
增加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由于高速行驶,超越前车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而每次超车都是一次与对向来车的高速交会,被超车辆则需减速让行,那么在超车过程中就会人为增加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从而增大交通事故发生可能性。
超员超载
无论客运车辆还是货运车辆
超员、超载都有极大危害
1、使车辆不稳定:超员超载导致车辆超出其载重量,增加行车时的不稳定性;同时载重越多,惯性越大,制动距离延长,危险性也相应增大。
2、容易爆胎、失控:超员超载情况下,轮胎易因负荷过重、变形过大而爆胎,导致失控侧翻等事故。
3、增加逃生和抢救难度:超员超载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自燃等意外情况,将会给乘客逃生、人员抢救等带来极大困难。
4、无座乘员最危险:超员的部分乘客没有安全带等安全设施的保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将比其他人员更易受伤,且受伤程度更严重。
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牺牲的不仅是睡眠
还有生命安全!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
疲劳驾驶作为交通事故发生的一大诱因,驾驶人疲劳时,会造成行车中反应迟钝、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路面交通情况并采取准确的驾驶操控措施,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疲劳驾驶预防措施:
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3、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4、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
拒绝酒后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即便是小孩,也已对这句话熟记在心。但总有一些驾驶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开车上路,甚至在违法边缘试探:我就喝一口,不是酒驾吧?
据研究,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外围视界可达180度,如果酒精含量超过0.08%,驾驶员的视野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驾驶能力。至于醉酒的驾驶员,甚至只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喝酒后,人的运动反射神经迟钝:慢了一两秒。如车速为60km/h,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米,必然会产生严重后果。生命无价,酒后禁驾!
汽车盲区
所谓汽车盲区,是指驾驶员位于正常驾驶座位置,其视线被车体遮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部分区域。
1、前盲区:引擎盖前看不到的地方,俗称前盲区。车头盲区的安全隐患一般存在于车辆起步、挪车位和慢速行驶中。
如何避免:尽可能与前车或者障碍物保持足够的距离,熟悉前盲区的距离大小,控制车辆,开车坐姿要正常,不要东倒西歪。
2、后盲区:车辆后面的盲区俗称后盲区。当后车车头在前车的后车门附近时,前车的反光镜里是看不见后方车辆的,如果不注意的话,极易发生刮蹭和追尾事故。
如何避免:开车前先检查车尾是否有障碍物,用缓慢的速度倒车,尽可能与障碍物保持足够距离。
3、车底盲区:车底盲区同样是车内视线无法到达的区域。如果有小朋友或者猫、狗等小动物在车底玩耍,稍不注意就会酿成惨剧。
如何避免:养成上车启动前绕车观察一圈的好习惯,注意观察车辆周围及车底的情况。启动车辆时,可以按几下喇叭再前进。
4、外后视镜盲区:在右转或左转时,如果转弯角度很大或连续变换两个以上的车道,后视镜内根本无法看清弯道后方的来车,这时就形成了一个“后视镜盲区”。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路面较宽的高速路上。
如何避免:当车辆需要变线或者拐弯时,需提前打转向灯保证安全,每次大角度并线时要转头仔仔细细看上一眼,慢速偏转。
5、内轮差盲区:车辆在转弯时,前内轮转弯半径与后内轮转弯半径的差值,这个区域是驾驶人视线的盲区。一般小车会产生接近1米的内轮差,大车会产生多达2米的内轮差。通常在转弯的时候,前后车轮的运动轨迹不完全重合,往往车头已经完全过去了,但车身依然没有转过去,这样很容易让非机动车产生误判,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如何避免:尽量离大车远一点,保持三至五米的距离,车辆在转弯时要降低车速,必要时要下车窗观察左右车身。
分心驾驶
分心驾驶容易使驾驶人反应变慢,诱发交通事故,同时分心驾驶还会让驾驶人对车辆的控制能力降低,增加偏离车道、紧急制动等危险行为,发生的概率同样也极易导致事故!
分心驾驶的四种类型
1.认知分心:其他事项在同一思想认知资源中的比例超出车辆驾驶。(注意力分散、路怒症、疲劳驾驶)
2.视觉分心:视觉获取驾驶安全信息的任务从驾驶视线中移除。(驾驶视线以外的事物吸引、看手机、看电视)
3.听觉分心:间断或连续注意与驾驶无关的声音或听觉信号。(与车内乘客交谈,打电话)
4.行为分心:驾驶人的手离开方向盘或车辆操纵设施。(使用带入车内的其他设备、调整座位、饮食、化妆、捡拾物品、吸烟)
行驶过程中务必时刻保持警惕,任何电话,都可以等会儿再接!任何消息,都可以等会儿再回!开车打电话=与“死神”通话!但生命只有一次!
马路如虎口,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司机和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
可以避免很多意外!
内容来源于网络
全媒体记者:诗诗
编辑:雅芳
审核: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