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淮阳江畔敌机鸣 高炮御敌保后勤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时过境迁,当年奋战沙场的热血青年,如今已白发苍苍。近日,记者来到我区扶大高管会三葵村的黄庭昌家,听这位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讲述他的战争故事。
在黄庭昌的房间里,收藏着许多他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留下的物件。其中,一枚勋章格外显眼。黄庭昌告诉记者,这是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获得的纪念章,是他珍藏多年的宝贝。
【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这是停战以后发的,这是党给我的荣誉。】
1933年,黄庭昌出生于梅县一贫困家庭。1951年,年仅18岁的他满怀激情,自愿入伍,被编入130师炮兵团高炮二连,成为一名炮兵,随后便从辽宁丹东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在樟木头坐火车去的,那时还没过冬至,去到丹东就冬至了。】
黄庭昌说,抗美援朝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最让他难忘的是保卫淮阳大桥对空作战。美军战机给志愿军高炮防空部队作战造成极大困难,那个年代还没有火控雷达,只能通过目视观察敌机方位,判断航速航线进行射击。黄庭昌和战友们顶着空袭和敌机浴血奋战,力保大桥不被美军炸毁,保证后勤运输部队安全过桥,将物资运往前线。
【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他们的武器比较厉害,我们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飞机对方比较多。】
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和先进的装备,志愿军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期间他们连队成功击落了两架美军战机。
【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当时只想守住、保住阵地,在淮阳击落一架(飞机),在另一个地方作战了两三天,也击落一架(飞机)。】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志愿军也陆续从朝鲜半岛撤离。1953年10月,黄庭昌随部队回到国内,后被分配到梅县矿务局工作,直至退休。时过境迁,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黄庭昌感慨万千。
【抗美援朝老兵 黄庭昌:以前没有结婚现在都做曾祖父了,还能拿到光荣家属的牌匾,党和政府部门没有忘记我万分之零点几的功劳。】
记者:陈钡婷 李霖锴 实习记者:李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