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巴
在大伙的印象中
是小孩子才喜欢捣鼓的玩意
但是记者最近听说
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
凭借捏泥巴的手艺
受邀举办2021年“广东文化人物系列第十二展”:
《刘沅声客家风情陶塑展》
(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览创办于2010年,截至目前仅有11名广东文化人物受邀参展,刘沅声为第12位受邀者。)
值得注意的是
刘沅声
是获得此项荣誉称号的第一位梅州人
此件参展作品,拟名为《当年一盆薯,今报一盆金》(半成品),讲述的是一位客家人知恩图报的故事。

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沅声:这是一件真人真事,刘佛良是梅县区松源人,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少年时非常穷困,幸而得到隔壁叔婆的帮助,有一次叔婆用一脸盆的番薯来救济他,让他度过了生活的难关。后来刘佛良去了美国打拼,衣锦还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叔婆报恩,用整整一脸盆的银元表达他深深的感恩之情。
刘沅声的工作展架
陈列着此次广东文化人物系列展中将要展出的
客家风情系列泥塑作品(半成品)
一件件风格质朴
造型生动的作品
无不展示着
客家人的好家风好家训
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沅声:家风家教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我们客家文化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娃娃抓起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从小培养优秀的品德、习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我的系列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刘沅声创作了《红色大地》系列雕塑。这也将成为此次受邀到广州开个展的一大亮点。
上面这件作品叫《红军粥》,讲述了1929年10月,朱德、朱云卿、陈毅、林彪等十多位红军将领率领红四军攻克梅县县城,后移师梅南途中经过梅江边的轩坑渡口,当地老农吕伯主动把家中所有米煮成热粥招待红军,并婉拒酬谢的故事。

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沅声:这件作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老百姓也永远拥戴、感恩共产党的鱼水情深,也因此成就了梅州又一段动人的红色佳话。
据了解,此次刘沅声被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确定为“广东文化人物系列第十二展”的人选,受邀举办的《刘沅声客家风情陶塑展》展览时间为2021年8月4日至8月15日,展览地点为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约有60件作品展出。
刘沅声泥塑作品《新路》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全国美展”。
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沅声:我的初心就是用手中的泥土,去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情风物,为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做点事。通过这次展览,我希望能够把客家文化,尤其是其中家风家教的部分,用泥塑的形式,进一步地对更多的观众进行推广和宣传。我作为梅县区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女儿作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都有共同的责任,去把客家泥塑、把梅州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为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梅州市梅县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客家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情况介绍
刘沅声(刘衍声),1967年生于梅县(现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赤水村刘屋,现居梅州市。作品曾先后在位于梅州、广州、香港、澳门、东莞、珠海、开封、印尼、赣州等海内外多地的博物馆、展览馆举办展览。
刘沅声主要获奖情况如下:
●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客家泥塑》系列作品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个展,大型作品《围龙屋》被收藏;
●2008年12月,《客家泥塑》系列作品获“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2009年10月,《客家泥塑》系列作品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
●2010年12月,获广东省“新世纪之星”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作品《客家大迁徙系列》获“广东省第四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2012年12月,作品《客家大喜》荣获“广东省第五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2015年5月,作品《家风》获首届广东“泥人节”优秀奖;
●2016年10月,作品 《客家风情·笔筒系列》获梅州市首届“客都文化杯”文化创意产品大赛金奖;
●2016年12月,作品《客家大喜》获岭南杯2016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
●2017年8月,作品《客家风情.家教系列》获“2017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
●2017年11月,作品《乡土情怀.围龙三瑞》获梅州市第二届“客都文化杯”文化创意产品大赛银奖。
一把泥土一把刀
一份初心守乡情
刘沅声,好样的!
全媒体记者:翠芳 正华 链锋
实习生:好好
通讯员:朱日晖
编辑:明云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