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的花瓶到大明的宣德炉、从古老的烛台到近代的煤油灯、从客家姑娘出嫁的承盒到妇女穿的大襟衫……在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的一栋三层小楼里,今年67岁的张炳辉用30余年时间,将60000件承载着客家人记忆的老物件搬进了家里。别看这些藏品都是寻常老百姓家的老物件,它们身上却记录了客家人上千年的历史民俗文化。
走进张炳辉家的三层小楼,犹如走进了一间客家民俗博物馆。墙壁上挂满了旧的字画、壁挂、服饰、钟摆等,地上则摆满了古家具、瓷器、铜器等,甚至楼梯上也放满了首饰盒、雕花柜等老物件。
张炳辉带领记者走进一间小房间,指着一个造型精美的盒子告诉记者,这可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宝贝”。“这个东西是在江西上杭收到的,叫承盒,是当时花了3万元买来的。客家人办好事,比如娶媳妇嫁女儿一定要用这个来装糖花、沾花饼、花生,是对客家人来说比较有意义的一件物品。”
说起这些年的收藏经历,张炳辉既兴奋又心酸。1986年,他的母亲病逝,按照客家地区的习俗,老人去世后要把生前用过的大部分物件烧掉,以示“升天”。可看着母亲生前用过的东西被烧毁,张炳辉极其心痛,也就是从那时起,张炳辉走上了收藏的道路。“收了有三四十年了,骑着摩托车去江西、福建、上杭等地,闽粤赣我都走遍了。当时我的儿子女儿和老婆都接受不了,因为几乎一切经济收入都被我放到收藏路上去了,最后他们才理解,我的这条路走对了,钻研历史文化还是有意义的,还是有效益的。”
截至目前,张炳辉收藏的老物件已经达到了60000多件,其中,一个唐宋水车窑双耳罐、一个宋代水车窑青瓷碗、一个清代龙泉窑葵口碗和一方清末民国砚盒装端砚还得到了央视鉴宝专家组出具的鉴定证书。“当时鉴宝团来梅州鉴宝,我就拿了好几样东西过去,其中被他鉴定到了几样真品,我也是没有想到自己收到的都是宝贝,鉴定成功后自己心里也比较高兴,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一直到现在我都把它保管得很好。很多人想让我卖给他,几十万我都舍不得卖,都是保留下来了供子孙后代钻研,考究历史。”张炳辉老人说。
如今,张炳辉老人已经年近七旬,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办一个真正的历史文物展览馆,期望年轻一代能更多地关注民间收藏,把客家人的历史民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全媒体记者:杏岚 伟诚
编辑:凰仪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