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返乡种番茄 无土栽培助力现代农业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农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而在丙村镇东溪村,有一名返乡新农人竟然可以不用土壤就种植了一大片番茄,不仅产量产值高于普通种植的番茄,口感也是相当不错。
走进丙村镇东溪村的番茄种植大棚,一排排番茄树上挂满了硕大饱满、色泽亮丽的果实。几名工人们正忙着采收番茄,一片丰收的景象。走近细看,每一株番茄都种在种植袋里,种植袋内黑乎乎的不像是土壤,这究竟是什么呢?
【记者 陈钰潆: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是什么东西?然后它有什么作用吗?古伟民:这就是椰糠,椰子的壳打碎以后,作为一个保水的基质放在袋里。水定向化储存,不会往边上散,能够起到很好的省肥省水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也避开了土壤的虫害问题,在这里因为输送的是全营养液给它,就不存在虫害这个问题,也不需要轮作。】
原来,无土栽培是把土壤换成了椰子糠作为植株生长的基质,相较于传统的土壤种植,无土栽培可以为植物提供无重金属污染、无农药残留、无病虫害的纯净生长环境。加上大棚防虫网窗纱的保护,基地的番茄也无需使用农药和催熟剂,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纯天然。
记者注意到,根茎旁边还插着一根蓝色的管子,这是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将配制好的灌溉水、营养液定时输送到每一株番茄的根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更加科学、精细。
【古伟民:我通过我的中央水池把营养液调好以后,通过的我的小电脑程序,控制我的水泵,在设定的时间内,把营养液供过来,这样就节省施肥的时间。我这种是肥料利用率是90%以上,所以能够节省一大部分资金和成本。】
这片番茄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古伟民是一名返乡发展农业的新农人。记者了解到,古伟民自小便随父母到深圳居住读书,大学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创业打拼了近20年,一直与化工器材打交道,事业做得顺风顺水。那么为何事业有成的古伟民会选择回到家乡搞农业呢?
【古伟民:回来创业是因为我这个家乡情节很重在这里,我一直想回来,为家乡人民做点自己的贡献。包括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是我最想回来去打造的一个理念,而且是我定下来的一个目标,因为我要做出一种种植出比较健康的食品。】
经过多方走访调研,他发现番茄的市场需求量大,而梅州地区的番茄大多来自福建、江西、汕头等地,本地规模化种植近乎空白。因此,他就决定以种植番茄开启新农人之路。为了掌握种植技术,古伟民和搭档前往浙江学习气雾栽培技术,再到福建、山东的农业基地实践操作。随后,他走遍了丙村镇每个村庄,最后瞄准了远离城区的东溪村。经过两年的筹备,2020年初,他向当地村民租下了80多亩田地,搭起了4个种植大棚,从山东引种了番茄粉果。
相较于传统种植方法,基地内种植间距更加密集。这是从山东寿光学习的“密植法”,种植间距一般为20至30厘米,种植株数比传统种植方法多了1至2倍。这样一来,种植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亩产可达2.5万斤,是传统种植方法的2至3倍。
【古伟民:如果管控的不好的话,可能是七八千斤的产量,但是我这种精致化管理上去的话,一亩地25000斤是基本上能达到的,就是这个产量,而且我们果品还是比较好。】
得益于精细化管理,该基地产出的番茄皮薄果大,品质、口感俱佳,颇受市场青睐,因此收购价也高出市场收购价近一倍。
【古伟民:尽量一步一步做大,然后就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再往外面市场拓展是主要方向。我要把健康食品这一块理念推广出去,我肯定是要跟周边的农户,或者是种植户去进行整合,或者是说交流,这个一定要打造,本来就是要把技术推广出去,服务于广大市民】
全媒体记者:佳娜 伟诚 钰潆
编辑: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