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梅县区:热心乡贤反哺家乡 投身乡建助力振兴
梅县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杰出人才众多。多年来,一大批乡贤事业有成后热心反哺家乡,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为梅县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沿着弯曲的道路进入石坑镇岭村,沿途李树随风摇曳,青涩的奈李茁壮成长。驱车往山上走,硬底化山道旁一条已打好路基的道路通向山深林密处。这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林伯”的乡贤刘林昌牵头开拓的道路之一。
【石坑镇岭村乡贤 刘林昌:这山间有一些房子是游击队住过的,当时被敌人烧光了,但还被人们用来煮饭给游击队吃,我认为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想开通这条路,看以后能不能把这些房子打造成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今年64岁的“林伯”,脸庞黝黑、头发花白,笑容常挂在嘴上。自创业成功后,他一直为家乡作贡献,协助村两委推进各项工作,多年来,他带动乡贤、村民开通了村里六七条路。
【石坑镇岭村乡贤 刘林昌:路通财通。2008年,我就牵头修建我们村到镇政府的硬底化道路,2016年就回到村里住,牵头开路、建设河堤,岭村有很多奈李,还有红色遗址,我想搞好交通,看能不能借助乡村振兴政策争取到好项目打造好岭村。】
一条条道路的贯通为岭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该村趁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大力发展奈李特色产业,使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12000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岭村党支部书记 洪国森:乡贤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岭村现在的面貌)离不开党建引领,也离不开老百姓特别是乡贤的大力支持。下来我们要继续打造好红色景点,发展好特色奈李产业,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动体验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岭村并非个例,松源镇黄坑村也有大批乡贤热心反哺家乡。该村常住人口不过百人,但小有成就的乡贤企业家却有三四十人,他们在外组织成立商会、在村里成立绿色发展公司,真心、真情推动乡村发展,使该村由道路难行到实现道路硬底化、由村道只有3米宽扩建到如今的五六米宽,同时进一步亮化、绿化、美化。
【黄坑村党支部书记 王钧明:从九几年算起,一直以来我们村的乡贤大大小小捐的款加起来都有一千多万元。从2017年到现在有统计的都已经有四五百万元,还有很多小的工程没去统计。可以说我们村子的建设,全村人100%都出钱出力。乡贤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把大家带动得很好,现在我们村里人都一条心。】
【黄坑村乡贤 王汉粦:逐步逐步把家乡建设好了,我们回到家里就比较开心。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出钱出力支持家乡,下一步想把我们村的“一河两岸”搞起来,寻找适合的项目,发展乡村产业。】
聚沙成塔,汇流成海。在梅县区,有一番成就之后回归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乡贤”还有很多。近年来,梅县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发动乡贤企业家将资源、资金、产业和好的理念带回家乡,助力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家乡群众拓宽视野、“换脑换心”,不断增加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实施“百企兴百村”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媒体记者:李小冰 古正华
编辑: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