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深入推进生态建设 让“生态绿”成为最美发展底色
水林掩映、芳草茵茵,城在林中、村在景中,青山环绕、绿水长流……这是梅县区厚植生态、耕耘绿美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梅县区紧紧围绕“积极打造广东最美林相,努力争当绿美广东示范区”的总目标,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深入实施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十大工程”,以高质量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记者叶艳:“生活在梅县,可以说是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在梅县区梅花山森林公园,就是这样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致。沿着山脚的人民广场拾级而上,步行道、亭台、路灯等设施及健身器材都相当完善,每天来这里休闲健身的市民不计其数,市民不仅能随时随地享受“绿色多巴胺”,更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据了解,梅花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075亩,森林覆盖率90%,是梅县区规模最大的市民休闲公园。近年来,梅县区投资约5000万元新建、提升森林公园,大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真正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当下,梅县市民惬意享受“绿色福利”,绿美梅县建设已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市民:“每天都来这里锻炼,休闲条件、硬件(设施)相当可以,绿化很好,空气非常清新。十分舒心,大家在这里锻炼身体非常好。”
让青山常在,让绿水长流,守绿护绿是关键一步。在梅畲快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示范点,只见今春新栽下的红锥、南山枣等树苗均已成活,为原本成分单一的林相增添了一抹抹新绿。据介绍,梅畲快线示范点建设面积7724亩,其中低质低效林分改造3357亩,生态廊道景观提升1339亩,新造林抚育1622亩,森林抚育1406亩。目前已全面完成抚育工作。
梅县区林业局党组成员、生态保护修复股负责人黄国烽:“我们计划通过3年时间的建设,把示范点以珍贵树种为主的乡土阔叶树比例由20%提高到65%以上,以实现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和森林亩产值的大幅提高,努力把梅畲快线示范点打造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出城重点景观廊道。”
以“绿”为媒,林下可生“金”。当前,梅县区还在挖掘森林资源潜力和活力上做文章,用好优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惠民产业,鼓励引导群众和企业发展红豆杉、倒吊王、石斛、竹笋等林下种植产业,养鸡、养鸭、养蜂等林下养殖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红利。
梅州市中大南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锐:“林下经济起码保证了绿水青山,地下也可以产出经济效益。我们现在红豆杉规模已经达到8000亩左右,岗梅种了500亩左右,种有500亩左右五指毛桃,每年有500万左右收入。”
此外,梅县区还先后建成了雁南飞、雁山湖、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桥溪古韵、南寿峰健康产业园等一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让绿水青山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如今,在绿美梅县生态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一幅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画卷正在梅县大地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温芳兰 叶艳 李建平
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