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年梅县区“两会” 代表委员热议民生话题
话民生、建真言、谋发展。民生依然是今年梅县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亮点令人振奋,让人充满信心和期待。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立足各自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期望。
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方面,报告提出,要健全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延续帮扶政策,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委员认为,经过脱贫攻坚工作,我区贫困户全面脱贫,但有部分贫困户脱贫基础较薄弱,受市场、疾病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返贫,因此要建立健全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延续帮扶政策。
梅县区政协委员 钟永辉:动态监测机制主要是通过当地的农业服务中心经常到农户家里,发现农户有哪方面不足,或是技术培训,或是产业薄弱,引导万企帮万村,发挥企业技术、产业、营销的优势,组织小农户有效地对接大市场,完善联农带农的机制。
报告还提出,要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休闲型、观光型、体验型、直供型城郊农业,释放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梅县区政协委员 钟永辉:适宜种柚子的发展柚子产业,适宜种茶叶的发展茶叶产业,通过产业来增加村集体收入。比如南口古村落的侨乡村,我们就引进了火龙果产业,通过火龙果产业与农旅结合,带动当地的旅游收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在每个周末都有非常多游客去那边旅游,同时采摘火龙果。
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报告提出,要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坚持每年提升一条主干道,改善一个片区,通过“微改造、小更新”,实现“小扩容、大提质”。坚持抓好“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新建、改建一批停车场、老旧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深入开展“两美”行动,大力整治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创新社会治理,用好“数字城管”,系统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噪音扰民、空气污染等“城市病”,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梅县区人大代表 何问安:提高一个城市的品质是我们宜居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解决我们城市脏乱差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十个一批”的城建民生项目,去把一些断头路、老旧小区、城市公厕进行改造,对背街小巷、坏烂路面(进行)整治,(通过)一项一项的微改造、小更新,来达到我们(城市)品质的大提升。
梅县区政协常委 黄冬日:建议第一个就是尽快完善城区的市政建设,对华侨城的老城区,小区实施改建,还有对我们新建和在建的停车场进行整体提升,第二个是搞好城市区域绿化工程,高标准、快速度打造有花有绿,花绿相间的特色,还有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管理模式,高效能管理城市,整治流动叫卖、占道经营,整治农贸市场和背街小巷,去解决我们城市“脏乱差”的问题。
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报告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快东山中学客都人家分校、广外附设梅州实验学校、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东山高级学校、梅县外国语学校公园北路分校(小学部)、第二实验幼儿园、宪梓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谋划新建一所3000人初级中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鉴于目前部分学校存在超编缺员的问题,有委员提议,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统筹资源,用科学、合理、创新的方法,调配优质的教育资源去解决困境。同时,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引进优质的民营教育机构。
梅县区政协常委 温荣华:引导优质的民营教育机构,像现在引入到我区的有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广外附设梅州实验学校,我认为非常好,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他们尽快地建设,为我区提供增加学位。老百姓也是期盼好的教育质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去年我们就成立了梅州市梅县区教师发展中心,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区域的教育质量提供服务。因此,我建议政府也要出台政策,能够尽快地建成省一流的区级教师发展中心。
全媒体记者:佳娜 正华 伟诚 紫桢 链锋 杏岚
编辑: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