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坚守畲江花灯留韵百年
在我区畲江镇官铺村“老刘下”,赏丁是村里重要的传统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前后,生了男孩的人家都会准备一种叫“六门灯”的花灯,前往宗祠祭拜祖先,寄托对新生儿的美好祝愿。那赏丁用的“六门灯”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是如何制作的呢?一起去看看。
当记者来到官铺村“老刘下”的手工艺人罗育新家时,他正在家中进行传统花灯“六门灯”的制作。只见他拿出上山采集的芒冬梗,放在桌子上固定切割成统一的长度,用浆糊缠绕上红纸,然后用小竹签将其拼接固定,一扇门的框架就完成了。在完成整体框架后,最重要的步骤便是装饰花灯的图纹了。只见罗育新拿出一套拥有近300年历史的祖传木刻雕版,均匀地将墨汁刷在雕版上,铺上白纸进行拓印,不一会儿,木刻雕版上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再加以红黄青三种颜色点缀,6张代表对孩子美好祝愿的图画黏贴在框架上,便组合成了一盏喜庆吉祥的“六门灯”。
【手工艺人罗育新:第1面代表孩子刚出生,喜得贵子。第2面是双喜,恭喜发财,就是赏丁的意思。第3面是长大了去读书,书童挑担去读书。第4面是读大学了,上京考试。第5面是高中状元。第6面是衣锦还乡。】
罗育新告诉记者,官铺村“老刘下”的花灯制作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与现代的塑料花灯相比,纯手工制作的“六门灯”工序繁琐,制作时间较长,大概需要4、5个小时。
【手工艺人罗育新:传了很多代人了,祖宗传下来的,这些都是传统独门的手工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我爸爸做,一直做到现在。这种传统的东西自古以来都要这种花灯来赏丁,芒冬梗代表开枝散叶,子子孙孙后代更好的意思。】
客家人自古便有正月十五赏丁的传统习俗,凡是去年有男婴出生的家庭,都要挑上花灯前往宗祠祭拜祖先,并将花灯挂在祠堂上方中央,寓意添丁发财。
【官铺村村干部 罗远忠:“六门灯”在我们畲江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官铺村“老刘下”祖宗传承下来的。我们邻近的乡镇以前都会来到我们“老刘下”买花灯,生了儿子希望他以后能考上大学,升官发财,意义就是这样。】
村干部罗远忠告诉记者,在“老刘下”曾经家家户户都做花灯,不过现在仅剩两人还在做这个传统手艺活。他说,花灯是客家人经过漫长岁月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他们将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手工艺术,让其传承下去。
全媒体记者:杏岚 伟诚 林旋
编辑:凰仪
审核: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