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 撰文
聪聪 | 音频
陈炯 | 版式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透露出哪些重要信息,让人关注。
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分产业看,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402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07154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基于多个经济数据,刘爱华对我国上半年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概括性判断: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生产需求继续回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快速成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市场主体预期向好,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的一组经济数据中,增加了“两年平均增长”和“两年平均增速”两个对比数据,这在过去并不常见。这样的对比有着特殊的含义。
2020年上半年,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一季度GDP同比出现-6.8%的深度降幅。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党中央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复工复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拉动经济重回正增长的轨道,最终实现全年GDP增长2.3%,首次突破百万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从“两年平均增长”和“两年平均增速”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中国经济增速从2020年一季度的谷底反弹之后,始终朝着正增长的台阶往上攀爬,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红旗汽车生产线
新冠肺炎大流行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态势和格局塑造。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透过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成绩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来的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更看到其中呈现的新特点、新气象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其中,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不断孕育壮大,以更强劲的势头打破传统业态的边界,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亮色。一方面是新市场主体较快增长。6月末,根据我国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的法人单位数首次突破3000万个,同比增长16.6%。另一方面是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都保持较快增长。再一方面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壮大。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同时,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正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1年6月30日,京新高速全线开通
我国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三新”经济持续加速、占比不断提高,与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密不可分。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倍增,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持续壮大,以重点突破带动引领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更加显现。
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三新”经济积极因素的形成,加上“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拉动,不仅是今天中国经济能够经受大风大浪考验、持续稳定恢复的重要基础,也必然对未来中国突破少数高精尖技术受制于人、激发经济更大活力、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保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让中国更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