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试点任务之六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主要措施
根据《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针对本项试验任务,将开展以下改革举措:
一是建立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建立广清两市、市区两级从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到实施全过程共同谋划衔接机制,推动广清两市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有效衔接。以促进乡村提质发展、挖掘乡村资源对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功能替代为导向,先行支持花都区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村、中心村延伸和衔接,创新形成有效机制,带动广州(片区)与中心城区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支持花都区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将广从城际(广州北站至从化站)列入建设实施计划,加快推进肇庆至佛冈至从化城际轨道、清远至从化至增城至东莞至深圳城际轨道的研究建设,实现广州(片区)与深圳等珠江东岸主要城市轨道连接成网。二是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争取国家、省对枢纽型、支撑性重大基础设施更大的投入和支持,完善市、区共同事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分担机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探索建立设施建设、管护费用财政补贴、村集体补偿或农户缴费等合理分摊机制。支持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一体化开发。创新城乡垃圾污水一体处理设施建设、经营模式。探索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三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明确城乡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健全高效的分类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非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管护市场化程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分类施策”管护制度和管护费用多方投入机制。原则上,对公益性设施的管护和运行费用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
二、具体案例(两个)
案例一:
创新融资模式,实现“三个提升”
——增城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市场化融资
根据《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1947号),增城区列为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以来,积极创新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全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一、总体情况
目前,增城区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对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支持,由区属国有企业广州市增城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区城投集团)作为市场化融资主体,通过“自行决策、自我平衡、自担风险”的方式承接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在增城区重点实施的供排水设施提升、城建设施完善、环卫设施补缺等三大基础设施领域,选取符合区城投集团主营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经营性收益,同时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推进的项目组合,作为增城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一期)(以下简称城乡融合项目),包括9个子项目,以供水、道路、污水、停车场、防洪、垃圾转运等多行业项目落地,补齐城乡供水、环保、城建等领域方面的基础设施短板。采取市场化融资方式向国开行申请建设资金。
2021年2月,国开行总行批复同意增城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一期)开发贷款总额度70.525亿元。2021年3月,国开行广东省分行成功发放首笔城乡融合项目开发贷款资金5亿元。本次城乡融合项目市场化融资贷款的落地,既是增城区借助国家开发性金融政策的一次探索,也是国开行通过市场化融资支持广东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解决资金筹措难题,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融资能力
城乡融合项目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如果按照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实施将给增城区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加之当前政府举债面临各种约束,国有企业举债建设基础设施也是困难重重,亟需建立和完善准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使准公益性财政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脱离简单依靠政府资金直接投资的传统路径。区城投集团作为城乡融合项目的实施主体,积极对接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借鉴其他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结合增城区的实际,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充分挖掘项目经营属性,并利用公司经营现金流、收益权拓宽项目还款资金来源,通过市场化融资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金融机构授信与政府职能实现剥离,而制度化的安排有助于企业信用的建设,契合市场化运营理念,不形成地方政府隐形债务,是实现快速融资落地的有效方式,更为增城区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做大做强积累经验。
(二)优化城乡环境,提升了城乡融合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本次城乡融合项目组合集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补足增城区城乡供排水、环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短板,为国企助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实现了城乡自来水全覆盖、水质稳定达标,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率100%、雨污分流完成率100%,城乡垃圾收转运设施全覆盖。增城区通过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借助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发展的契机,把发展乡村民宿作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活化利用北部乡村闲置的土地、房屋、旧厂房等资源,成功孵化了吾乡石屋、观星小镇、麦客好客等精品民宿;按照“蓄排结合、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持续推动中南部黑臭水体治理和河湖综合整治,同步加快推进重点河道防洪排涝综合治理,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以及城乡防洪排涝建设标准;高质量完成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推动融入广州CBD半小时生活圈,2020年新建公共停车场7个,增加停车位1914个,建设了智慧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大幅改善城乡公共停车供给能力。
(三)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提升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本次城乡融合项目组合将城乡产业融合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其中,中新镇路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增城区信创产业园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城区依托电子五所增城总部,规划建设面积2500亩的信创产业园,打造集约高效的产城融合发展区,形成以总部基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2020年洽谈信创项目11个,其中工信部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的正式落户,确定了增城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主中心,目前增城区信创产业园已经获批市级信创产业园。
三、示范意义
通过创新城乡融合项目市场化融资模式,增城区有效利用了国家开发性金融的相关政策,大幅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提升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能力,进一步激发城乡经济发展,全力提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速度,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和可供借鉴经验。
案例二
花都区开展花都经济开发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试验先行示范点建设
针对当前花都区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城镇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拟建设花都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汽车城片区)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提升项目(下称“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提升项目”),由广州花都汽车城发展公司(下称“汽车城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申请政策性贷款,用于综合提升汽车城范围内基础设施、产业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提升项目包含汽车城范围内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广州)封闭测试区项目、工信部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及住建部CIM平台、城市汽车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花都试点及其周边经营性地块、基础设施项目等28个子项目。按照“资产覆盖负债、收益覆盖利息”的原则,汽车城公司通过“经营性资产及相关经营权等资产注入或划转”等方式,以市场化融资模式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长期、大额、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长期贷款,确保公司运营和项目运作的资金平衡,实现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融资体系,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制度化方式建立了可持续实施的各项机制。一是理顺汽车城公司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汽车城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运营中形成的债权债务由汽车城公司自行承担。二是建章立制。起草了《项目实施方案》,主要由融资及资产方案、实施步骤等部分组成,并包含《资金平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配套补充材料。起草了《资金筹措管理办法》,阐述了通过制度安排,汽车城公司合法合规取得相关资源构建项目综合现金流,并实施市场化运营,做到规划科学、分配合理、资金平衡,实现持续收益和长足发展。
目前,该方案已通过区府常务会议,待区委常委会议审定通过后,将进一步积极对接国开行申请贷款。
广东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周蓉
通讯员 穗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