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2021年7月17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了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的广东革命老区,记录当地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奋斗故事,感受老区苏区今昔巨变和乡村振兴发展新貌。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韶关:人均收入翻倍!恩村在乡村振兴路上“逆袭”
广东是红军长征的第一站,韶关是红军长征途经广东的主要地区。韶关仁化县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近年来,仁化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当中,在推动城口红色小镇建设的同时,打造出一批红色氛围浓厚、旅游兴、产业旺的美丽乡村。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几百块钱!”在“红军街”经营一家农村电商店铺的匡女士高兴地为我们讲述,她见证到的蜕变史。据了解,“红军街”距离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步行仅十来分钟,环道共约1200米,包括毛泽东旧居—长征时期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经过仁化在城口的寄宿处广兴栈;“胜一”理发店——中共城口特别支部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谭甫仁中将旧居等9个遗址群,是城口红色小镇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11月初,红军主力军团在城口作短暂休整,为了不扰民,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些街道上露宿。
如今,城口镇积极融入大丹霞旅游经济圈,以红色革命遗址为基础,以丹霞丰源温泉度假村项目为产业支撑,辅以恩村古村和上寨古村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以“红色+温泉+古村”三引擎将城口红色小镇打造成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从而带动城口镇的商贸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及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河源:啸仙故里“串起”乡村振兴,义合老伯股金20万为灵芝孢子粉“代言”
义合镇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阮啸仙的故里。2020年,广东省委组织部确定下屯村为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先行试点。依托阮啸仙故居和阮啸仙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以及客家古村“古色”资源、生态田园“绿色”资源,促进村民增收、群众增富。经过省审计厅的对口帮扶,2020年,下屯村的集体收入从五年前的3万8千元提升到40多万,今年(2021年)预计可以达到70多万,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家庭作坊、农村电商、厨师基地、研学旅游等产业。
除下屯村外,东源县义合镇灵芝产业的顺景农民专业合作社李海添说,“每斤灵芝孢子粉可以卖到6000元,每年能生产菌孢30万袋左右!”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自2007年开始正式运营,短短14年已形成集赤灵芝科研、栽培、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真正帮助有需要的村民,该社只接受在家务农的农民入股,现合作社总股金由50万元涨到了500万元,社员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也正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惠州:中洞革命老村返乡创业成热潮,当地人吃上“旅游饭”
高潭镇是中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之一,素有“东江红都”之称。1922年深秋,在中洞村,彭湃在这里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土地革命时期,中洞是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师部所在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
近年来,根据惠州市委、市政府在高潭“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部署要求,总共投入7个亿用于修复重建中洞革命旧址、景观改造、游客服务设施以及潮惠高速连接线建设等。作为红色旅游基地,中洞村还通过结合酒店民宿、特色旅游产品,组织村民提质增效,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2016年,在外打工的戴先生返乡创业,经营一家“红军茶”店铺,他说:“村里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店里的客流量也很大,一个月可以赚2到3万元,我要回来守住我们这片土地,把红军茶祖祖辈辈传下去。”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汕尾:乡村红色美景变“钱景”!“粤菜师傅”工程打响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金厢镇是海陆丰地区农运活动活跃地区之一,这里有周恩来同志活动居址、周恩来同志渡海处等多处革命旧址,有着许多革命先辈在此活动、战斗的壮烈事迹。现今,金厢镇已经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小镇”,让村民走上了奔康致富路。当地政府还多次组织修缮周恩来活动居所等红色遗址,并利用废弃的校舍,改建成金厢红色文化馆,让当地红色资源真正地”红“起来。
深圳市罗湖区委党校驻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第一书记廖淑新介绍,每年到金厢镇参观的群众达到30多万人次,“2016年我们只有6间杂货铺,营业额一年不到20万元,村民看到有游客来有商机了,就自觉回来建商铺,现在一共有57家商铺,可以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营业额可以达到400多万元。”
与此同时,陆丰市今年年度重点工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粤菜师傅”工程,也与乡村振兴、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紧密结合,着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也走出属于陆丰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汕头:党建引领+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把村里的特色产业“做活了”
2017年,金灶镇桥陈村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试点村。近年来,桥陈村以革命红线为主轴建设红色村庄,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成“红+绿”特色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之路。
2017年至2019年,桥陈村建设了小北山革命红色展厅、红色长廊和母子榕红色公园等配套项目,打造一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近年来,桥陈村还采用“贫困户+农民合作社+农科所+互联网”模式,发展优质水稻丝苗米、桑葚、马蹄丸等特色农业,建成扶贫车间碾米厂、万只蛋鸡场、百香果园、光伏发电等项目,与大型企业开展村企党建结对共建,将破旧民宅改建为乡村民宿,建设湿地公园,发展“农家乐”,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民拥有了固定每个月有4850元的收入,还有商业保险。有了产业支撑,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走进广东革命老区——梅州:一廊四景多产业!来看这片红色热土谱写乡村振兴“致富经”
明山村是梅州最早建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也是粤东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叶剑英、肖向荣、李坚真等革命先辈曾在此战斗和生活,他们浴血奋战的故事,就藏于明山村的绿水青山中,染红了这片革命的热土。
近年来,明山村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大步向前。拥有优越地理优势的明山村,依靠漫山遍野的松、杉、竹、木、药材、茶叶、雪莲果、樱花树,祖祖辈辈因“山”而困的村民走出了农业传统困局,迎来了产业转型之路。明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鑫介绍,明山村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非常适合村民包括企业发展高山农作物。“以前这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大约是4万元,到今年年底预计有10万元的增收。”如今,明山村正在源源不断迸发出乡村振兴“红色+绿色”双重动能。
据了解,接下来明山村将重点建设 “一个展览馆、一本史料书、一个宣传片、一个红色雪莲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一片茶(省级产业园)”的“红+绿”产业规划布局,全力打造梅州苏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村,努力将明山村打造成为梅江区“一城两翼”的新高地、红色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地标。
总统筹丨郑敏璇
策划丨焦阳 杨峥 李丽辉 冉维佳
编辑丨黄靖茹 陈诗韵
摄像丨黄伟哲
审核丨李丽辉 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