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锣”的人形机器人,是你的下一个终端吗?
我们曾无数次在荧幕上表达对机器人的想象,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机器人总动员》中纯真善良的瓦力与机警干练的伊娃、《超能陆战队》中呆萌可爱的大白、《变形金刚》中发展出自己的文明、有着高度智能和鲜明性格的汽车人……
就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港交所来了一位特殊的敲锣人:一台人形机器人手握木槌,与创始人共同敲响开市锣,万众期待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登陆港交所。
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和周剑一起完成上市敲锣仪式。
这是历史上首次有人形机器人全程参与敲钟上市仪式,为这家来自深圳的机器人公司赚足了眼球,同时,也在国际上擦亮了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中国名片”。
如今,这份赛博朋克的幻想正在打破“次元壁”。在“造人”这一通往下一个科技时代的黄金赛道上,广东是否做好了准备?又做了哪些探索?人形机器人还有哪些应用场景,赋予世界更崭新的面貌?
一片新的蓝海打开
2012年,优必选在深圳成立,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公司,也是全球极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优必选拥有1800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其中逾380项为海外专利。
“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道路上打造我们自己的全栈式技术,这些全栈式技术可以降维在不同领域。”优必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说。
他在上市当天的年会致辞中,对于未来有个更具科幻感的畅想,“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一个巨大的黄金赛道,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
优必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
从电影走到现实,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拐点出现于AI大模型的爆发。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世,人形机器人“大脑”演化开始“狂飙突进”。
我们惊喜地发现,优必选的熊猫机器人“优悠”已经能够理解“上火”的含义,推理出“缓解症状需要补充维生素”,还会贴心地问“要不要吃水果”。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是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有力补充,其全球市场空间可达数万亿级别。高盛则认为,在理想状态下,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能够达到1540亿美元的规模,接近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以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3。
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成为全球产业竞逐中重要一环 。
2023年12月,特斯拉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 Gen2。放眼全球,亚马逊、OpenAI、三星、戴森等企业,也通过投资、自研等多种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占位的竞争中,中国也“明牌”重视。
除了优必选,小米、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企业,纷纷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一片新蓝海正徐徐打开。
广东做好了准备
面对时代的技术变革,广东做好了准备。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截至2023年8月,广东共有相关人形机器人企业数39家,排名第一。优必选、乐聚机器人等一批智能机器人骨干企业涌现。
像汽车工业一样,人形机器人同样拥有复杂精密的软硬件产业链体系,带动了人工智能、相关控制系统及减速器、传感器、电机、计算器视觉等上游核心零部件发展。
目前,广东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如专注传感器的奥比中光、专注滚珠/滚珠丝杠的汇川技术、专注谐波减速器、无框力矩电机的昊志机电等。
必选科技运动控制算法资深工程师正在对熊猫机器人优悠进行调试。
在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看来,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协同十分重要。“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大湾区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基础。在人才、供应链等方面,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一方面,在广东,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我国机器人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在当地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之下,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锐企业。
深圳打造服务机器人集群,东莞主攻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佛山加速布局产业链中下游,广州引领机器人研发制造……以深圳为中心,一个未来可期的产业集群正逐渐成型。
熊猫机器人优悠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和全球游客互动。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孕育出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为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占先机、搏未来。
早在2020年,广东便出台《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聚焦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软件技术水平,突破瓶颈。
2023年5月,深圳也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行动方案,方案的关键,就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当年6月,优必选成功入选深圳市第一批具有带动效应和示范意义的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典型案例,并正在牵头筹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迈过长坡厚雪,点滴积累正推动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的拐点。
做人能做的事情
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特斯拉CEO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将会有非常多的机器人,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在某个阶段将会超过1∶1。”
随着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其未来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以人为中心,去人能去的地方,做人能做的事情。
陈列整齐的工厂货架前,优必选 Walker X 识别到需要拣选的零部件后,自主规划抓取路径,凭借一双巧手轻松地完成抓取。而后,它迈着均匀步伐,将拾取的部件送到一旁等待的AGV小车上。
“人形机器人的决策能力更强,灵巧手的抓取能力也很强,还可以替换不同夹具来完成不同工种,几乎可以覆盖所有人类可以做到的非标任务。”优必选 CTO 熊友军说。
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优必选首批人形机器人Walker X已落地沙特NEOM新未来城,成为第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市民,提供智能化服务。
Walker X在智慧工厂场景中进行老化测试。
如今,教育培训、养老陪护、康复科研等众多场景,都有人形机器人大展身手的机会。
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一台快速行走、敏捷避障,不仅想当医生,还有望胜任司机、厨师、消防员的人形机器人,今年,在位于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来自傅利叶智能的这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吸睛力十足。
在东京的新富养老院里,老人们按照健身指令坐成一个圆圈。指挥他们的健身教练,名为Pepper,是个大眼睛的人形机器人,是由电信和互联网巨头软银制造。
“未来,我们会继续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三个方向,第一就是工厂应用场景,我们现在也跟很多新能源汽车在不断沟通,争取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能承担一些工作;第二个是商业服务,我们已经在尝试应用落地;第三,我们明年也会开发出面向家庭陪伴的人形机器人。”周剑说。
正如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所言,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颇具挑战,是一条需践行长期主义的道路,但我们也终将迎来让人类生活真正便捷的美好明天。
【采写】南方+记者 许宁宁 李赫
【主播】南方+记者 李赫
【摄像】南方+记者 石磊 见习记者 钟志辉
【摄影】(除受访者供图外)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