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仅15天,体重仅3公斤的婴儿,在短短数天内肺动脉内的肿物竟迅速增大,几乎堵塞了左右肺动脉的开口,随时致命。近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心病外科主任崔虎军团队的救治下,患儿成功接受根治性切除及血管重建手术获新生。该例手术也刷新了全国夹层动脉瘤外科诊疗的年龄和体重双项纪录。
去年12月初,来自广州番禺的张女士还未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便迎来了当头一棒。刚出生4天的孩子在一次儿科门诊中被查出心脏杂音,心脏超声结果提示肺动脉存在占位性病变,“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不除外”,看到这行字,张女士顿时如五雷轰顶。
心急如焚的她第一时间网上寻找专家咨询,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崔虎军查看了患儿的心脏超声后,做出判断:孩子情况十分危险,及时手术是唯一的救命希望,必须马上住院治疗。
第二天一早,张女士就带着孩子来到了省医,住进新生儿科病房。在医院超声科,影像科,心儿科,麻醉科及先心病外科等多名专家进行的多学科MDT诊疗下,认为该患儿的情况属于相当罕见的病例,“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例。整个瘤子把主动脉肺动脉都给堵住了,而且性质不明。”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玉梅表示,当时她和其他专家都认为,这么小的宝宝长出动脉瘤,相当罕见。”
肺动脉夹层是一类极其罕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通常是肺动脉主干内膜片撕裂,导致血管内血液通过撕裂的肺动脉内膜口进入中膜外膜之间,沿肺动脉走形撕裂。
患儿的病情虽然罕见,考虑到他的肺动脉内的肿物在迅速增大,几乎完全堵塞了左右肺动脉的开口,随时可能出现致命性的肺动脉梗塞,崔虎军当机立断马上手术。
然而,对于一个刚出生15天、体重仅3公斤的婴儿,常规CT及核磁共振影像难以明确肿物的性质和侵犯范围,术前活检更加不可能。这些因素无疑让手术难度和风险成几何级数增加。“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这个孩子。”
心脏外科手术室内,麻醉科全力配合,崔虎军主任担任主刀,体外循环科章晓华主任精准操作体外循环设备,对患儿进行管理和心肌保护。
尽管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手术方案,患儿病情的严重和复杂程度仍然超出了整个团队的预期。“为患儿开胸后,我们发现肿物不仅占据了肺动脉主干及分叉部位,更经过增粗的动脉导管朝主动脉弓内延伸。”崔虎军表示,为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效果,不仅要修复肺动脉,还要对整个主动脉弓进行重建,要使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
深低温停循环,这是一种降低机体,尤其是减少大脑耗氧的措施。使用这一技术后,患儿的体温会降至18摄氏度,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将全部中断。这种情况下,留给外科医生的安全时间仅有短短的30分钟。否则,患儿的全身脏器将会面临不可逆转的损伤。
在大脑的血液供应等暂时中断的情况下,团队争分夺秒,通力配合,用22分钟完成了修复肺动脉、重建整个主动脉弓等高难度过程,并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效果。
手术成功的一刻,全体医护人员都激动不已,既欢欣鼓舞,也如释重负。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刷新了该院乃至全国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年龄和体重的双项纪录,还为一个家庭挽回了幸福和希望。
根据病理结果,患儿肺动脉内的肿物实际来源于动脉导管组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新生儿期动脉导管夹层动脉瘤。该肿瘤为良性,这也意味着患儿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长大和生活。
回顾患儿的整个诊疗过程,崔虎军主任表示,患儿的整个救治过程特别顺畅,特别是发现异常后的问诊,让病情第一时间得以控制并最终实现精准救治,“从社区医院首先发现问题到家长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医院专科就诊、再到多学科专家确诊救治方案并通力协作完成手术,回过头来看其中每一步都很重要,也很关键,都没有耽误。”
相比成人,心血管疾病在新生儿期的矫治难度要高出数倍,病情也更加复杂多变,成功的治疗除了需要手术技巧外,更需依仗多学科共同协作。崔虎军说,新生儿是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省医新生儿心脏外科团队会继续做好业务钻研,争取为更多的患儿带去福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