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在广州黄埔区玉岩书院响起了阵阵悠扬乐声,中外人文交流广州(黄埔)教育创新区“中外和鸣 古今交响”人文艺术交流活动在这里举办。来自黄埔区的120位中外学生通过演奏中西方数十种乐器,举办校园户外新年音乐展演活动,奏响中外人文交流之声。
本次活动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西洋音乐结合,创新融合了风、雅、颂之精神和形、意、神、韵、情等中国音乐风格特点。广东音乐、民间小调、古典音乐、动漫配乐等在这里开启跨界音乐派对,数十种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同台献艺。广大师生带领现场观众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绘出一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画卷。
活动邀请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还邀请了媒体记者现场观摩并为节目投票。参加音乐展演的黄埔区15所学校,最终由参加活动的嘉宾与媒体记者用一支支“梅花”共同票选出“最具人气奖”和“最佳表演奖”。活动由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市黄埔区国际理解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广州市黄埔区青少年宫协办,爱莎国际学苑承办。
以乐为介,一处“书院”连接中外音乐
清音传韵,袅袅书香,玉岩书院的清幽独韵为这场音乐会增添了不少色彩。文脉传承已八百多年的书院充满了书香气息,与现场音乐的结合更是相得益彰。黄埔区15所中小学的师生们带着古筝、琵琶、二胡、扬琴、阮、小提琴、萨克斯、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爵士鼓……来到玉岩书院,或在曲径回廊里,或在鱼池水榭边,又或在亭台瀑布下,或独奏,或合奏,或重奏。观众及游客们在书院流连回转间,既能感受百年书院的文化底蕴,又能欣赏到黄埔师生带来的绕梁之音。在书院古色古香的环境中,表演者和观众们都沉浸在音乐与文化交融的世界里,感受着中西音乐碰撞带来的无限魅力。
鼓瑟吹笙,一腔热情搭建艺术之桥
本次展演是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合作,在此起彼伏的音调中,中西方乐器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不同国籍、不同学校的孩子们用古筝、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与小提琴、黑管、萨克斯等西方乐器同台演奏、交响和鸣、相互辉映,共同奏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动人乐章。外籍学生用西洋乐和民乐重奏一首《明月几时有》,重新演绎“共此月圆时,同叙家国情”的文化理解;粤语儿歌《月光光》则是由西洋管乐合奏,在共情共鸣中感受中西合璧的“跨界”交响;《娱乐升平》等几首本土的广东丝竹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悠扬曼妙,让人沉醉不已;一曲西洋乐器萨克斯独奏的爱国歌曲《我爱你中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浓浓热爱。15个节目展演,15曲乐声飘扬,将古今中外、经典与潮流完美融合。
交流多彩,一种跨界融通中外文明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西音乐的了解,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就热爱古风的诗涵同学来自区内的国际学校,今天也身着汉服参加了此次活动,她表示:“我参加了很多有意思的迎新活动,我觉得今天这个活动更有互动感、体验感,既有中国乐器又有西洋乐器,我觉得超有趣!”
“我十分热爱音乐,多年的乐器学习之旅让我对音符产生了别样的感情。今天的氛围也正是我所期盼的氛围,热血的青春,勇敢而热烈。”弹奏一曲结束后,来自爱莎科学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Diego Jiang如是说。
“通过今天中外学生的演绎,我们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中外和鸣,古今交响交流活动是一条汇聚知音的路,我们广交朋友,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黄埔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链接:
黄埔区玉岩书院——广州现存最早的古书院
玉岩书院,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萝峰山麓,前身为“种德庵”,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广州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书院之一。 2008 年 11 月,玉岩书院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钟玉岩墓、钟氏大宗祠、钟氏六宗祠、诰封将军祠、候仙台、金花庙、招隐亭、山高水长亭、天衢云路牌坊和文昌庙等组成部分)。自南宋至清数百年来,文人墨客、官僚名流慕名而来者数不胜数,为书院留下许多石刻和墨宝。其中著名的有朱熹、文天祥的诗词,海瑞的联句,郑板桥的字画和拓本,甚至还有唐朝韩愈的“鸢飞鱼跃”匾额等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的玉岩书院,是集书院、祠堂、寺庙、园林于一身的独特文化建筑,实为岭南建筑之瑰宝,文化旅游之胜地。
编审:铁犁犁
图片:王京
通讯员: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