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换一张

干货满满!速读大埔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2-03-02 19:21:29




  速读大埔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2日,大埔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大埔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凌晓文代表大埔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2021年工作回顾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0.3亿元,比增6.7%,增幅排在全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17.46亿元,比增17.2%,排在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1亿元,比增3.8%,排在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1.92亿美元,比增2.87%;固定资产投资42.33亿元;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2亿元。陶瓷销售收入16.49亿元、比增11.11%,通过“中国青花瓷之乡”复评;规模以上电力产值25.7亿元、比增40.9%,大埔电厂二期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67亿元、比增5.1%,荣获“2021年度茶叶百强县”“2021年度智慧茶业样板县域”称号,入选国家2021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5G+农业大数据平台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


▲大埔县城。( 连志城 摄)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推进总投资459.1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54.03亿元的96项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46.3亿元。大丰高速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列入国家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顺利投产发电。县委党校迁建工程即将建成运营。——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48.2%,县城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县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展顺利,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成功打造高陂镇和桃源镇“人居环境+陶瓷”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县245个行政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59个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高讯 摄)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1428项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14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286项高频事项实现异地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率95.6%、即办率99.5%,镇级政务服务平台可办理服务事项852项,企业开办全流程压减到0.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登记市场主体2671户。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14个,新增专利授权量313件。


▲墙面翻新,道路平坦,规划整齐的停车位,大埔县湖寮镇梅河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得更美。(吴腾江摄)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把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31元,比增8.3%。投入3.29亿元实施教育项目建设,全县新增学位3420个。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年培训1759人,城镇新增就业24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5%和96.4%。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


▲枫朗镇上山下村平整的旅游公路从山脚铺进了山里,茶园和茶厂分布在道路两侧。(吴腾江 摄)


  ——政府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持续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忠诚、干净、担当践行初心使命,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务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成省市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


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是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工业强县,致力做强实体经济


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突出强链延链补链,修订实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更大更强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确保新增规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1家。


▲ 大埔县正加快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县城工业小区建设。(连志城 摄)


坚持筑巢引凤,建好管好工业园区。以推进粤闽赣苏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快大埔县新型陶瓷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申报省级高新区。加快完善县城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标准厂房建设。规划建设半导体材料产业园,致力打造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


坚持效益优先,精准高效招商选资。修订招商指南,优化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更加注重效益,集中资源引进一批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项目。紧密对接“双区”和厦漳泉、潮汕揭等周边地区,瞄准央企、省属国企、上市公司、头部企业等,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完成市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二、聚焦有效投资,致力推进项目建设


高质量谋划项目。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找准谋划切入点,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阔思维谋项目、脚踏实地建项目”。


▲ 陶瓷产业成为大埔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吴腾江 摄)


高效率推进项目。扎实推进年度总投资52.15亿元的75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6700多万元的新建配电网工程。推进总投资4500万元的漳溪河、梅潭河、汀江等河段20.8公里碧道项目,完成西河水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


高标准服务项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用地、用林、用能等指标,全力跟踪服务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自然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在新增建设用地方面优先支持产业项目。优化创新金融服务,用好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降费奖补等政策,引导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项目建设。


三、聚焦城乡统筹,致力推动乡村振兴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推进城东等15个“三旧”改造和日华等1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抓好县第二自来水厂、山丰水库后续工程、第二水质净化厂建设,推进城区截污管网、内环东路综合市场、高陂第二自来水厂等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建成高陂、茶阳、三河“示范圩镇”和11个“宜居圩镇”。


▲大埔县县城水质净化厂。连志城摄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建设1—2个乡村产业社区,培育产业强村、经济强村,力争100%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抓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项目和广东供销(梅州大埔)天业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建成运营县城物流园。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做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完成4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4个镇村4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打造一批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和谐示范村。


四、聚焦文化提升,致力促进文旅融合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全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陶瓷展示馆、家风家训展示馆建设,推动非遗演艺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两中心一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积极创建全国红色资源(革命遗址)保护示范带。完成县委党校迁建工程,争取挂牌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规划建设红色大讲堂。创造一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



▲ 图为大埔县邹鲁故居“椿森第”。(林翔 摄)


做优文化旅游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九龙湖”风景区,动工建设“大埔客厅”主体项目。力争新创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增三星级旅游饭店2家。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主阵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聚焦生态优势,致力建设美丽大埔


夯实生态屏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整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



▲ 大埔县将聚力绿色发展,推动电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广东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连志城 摄)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动中央和省市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两山理念”,实施碳达峰行动,抓好能耗双控,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新增“两高”项目,鼓励发展再生资源、清洁能源产业。


六、聚焦改革创新,致力激发振兴活力


坚持改革推动。系统梳理县级产业扶持政策,做政策和审批的“减法”。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好乡镇体制改革,探索行政审批、综合执法、财政事权等改革路径,有效激发乡镇活力。


▲ 大埔深化“放管服”改革,1648项服务做到“最多跑一次”。图为茶阳镇恋墩村村民正在自助办理业务。(吴腾江 摄)


坚持创新驱动。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0%以上,新增3家科研机构,两年内将光电功能陶瓷实验室打造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实施市“青梅计划”和“县人才发展15条”,引进陶瓷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坚持开放带动。主动融入“双区”“双城”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大埔产品对接融入“两个循环、两个市场”。


七、聚焦民生改善,致力发展社会事业


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八、聚焦治理效能,致力建设勤廉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忠诚政府

依法行政守规范 建设法治政府

勤勉履职重实干 建设担当政府

清正廉洁转作风 建设干净政府


来源:掌上梅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