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梅县区以“健康养殖、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质量兴渔、科技兴渔”为抓手,全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引导特色养殖,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一大早,畲江镇杉里村运泰农业养殖基地就异常热闹。随着工作人员在水泥槽“跑道”中撒网、收网、装鱼……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被装进了采购商的运鱼车。“这里的鱼质量好,我经常来这里批发,一次就批发三四千斤。”采购商对这里的鱼赞不绝口。
产出吸引采购商频频回购的优质水产品的背后,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支撑。据了解,该养殖场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跑道”养鱼模式,通过科学设置鱼跑道,配置环保高效的循环水养鱼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养殖尾水零外排,养出来的鱼肉质也更佳。此外,该模式还具有密度高、风险低、产量高的特点。
“我们整个塘的面积约38亩,2020和2021年加起来产出了约30万斤鱼,密度算相当高了。”运泰农业养殖基地负责人吴永全告诉记者,他们的产量是同大小普通鱼塘的2倍。
“跑道养鱼”是我区不断探索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实践。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区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现路径,不断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生态要效益,创新推出了多种生态养殖模式,除了环保高效的“跑道养鱼”,还创建了梅州市首个“稻鱼共生”示范基地。
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区注重从顶层设计发力,对全区水域滩涂和渔业生产发展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全面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客都草鱼”为主导品种的健康养殖基础上,大力支持引导养殖户开展特色水产品养殖,并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为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自2016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改造标准化鱼塘面积13800多亩;形成了黄骨鱼、小龙虾、观赏鱼等8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产值近亿元。2021年,全区水产品产量3万多吨,产值约3.83亿元,先后获评“全省淡水渔业先进县”“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等称号。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首批6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公示名单中,梅县区榜上有名。
接下来,我区将以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技术,着力提升水产养殖生产服务能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全媒体记者:李小冰 林榈中
编辑:凰仪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