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腊月二十九)
牛年的最后一天
今年没有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九便是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节日
在我们客家地区
除夕有哪些习俗呢?
来来来~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一件大事。客家人在除夕这一天,一般都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祭拜,缅怀祖先,激励后人。


燃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温馨提示:一定要到有销售许可证的门店购买烟花爆竹,并在指定地点安全燃放。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年画
客家人将“年画”俗称为“门神画”。除夕这天,客家人会通过“贴门神”祈望来年趋吉避凶,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节日文化载体。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品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贴福字
除夕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一般在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欢快地围桌而谈。


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客家人年夜饭常备有鸡鸭鱼、红焖肉、发粄、各种丸子等美味菜肴,寓意年年有余、新年发财、团团圆圆!


压岁钱
除夕给压岁钱是希望能镇恶驱邪。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岁”与“祟”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年。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铜钱要用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取其“长命百岁”、“钱龙”、“钱余”之意。现如今,压岁钱已经变成了纸币,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勉励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而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则寓意着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守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爆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守岁的最大主题。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正是辞旧迎新时
在这一天
大家别忘了还有一个禁忌哦
那就是忌打碎器物
除夕一般很忌讳打碎器物。古人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破运”。
因此,除夕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媒体记者:翠芳
编辑:雅芳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