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造水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连日来,梅县区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推进新一轮垦造水田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为重点项目、园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助力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
在梅县区梅西镇龙增村的垦造水田项目现场,61亩撂荒的旱地正在进行升级改造,挖掘机正在修整田基及平整田边余泥,工人们忙着安装模板、修建沟渠,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土方工程已经完成了80%,犁底层构筑以及耕作土的回填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在四月初进行耕作土改良工作,预计四月中旬左右进入验收阶段,计划在五月中旬完成实体验收全部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龙增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们纷纷搬到城里居住,原来种植番薯等农作物的土地出现失管、撂荒现象,最终变成了旱地。去年以来,该村积极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引导农民思想上由“要我垦”向“我要垦”转变,向80余户村民集约了61亩土地,用以实施垦造水田项目。
龙增村村民凌桂荣说:“集约土地是很好的政策,可以增加我们的收入,良田也不会荒废,所以我们也十分配合镇政府的工作。”
龙增村村干部李冲成说:“原来非常多杂草,基本上荒废了,集约土地的政策下来,我们一套班子去做工作,有一部分村民是十分支持,个别老人不太了解的,我们就去各家做工作,经过多次沟通,大家也就同意了。垦造水田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建设。”
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开展垦造水田项目建设,狠抓严抓水田垦造工作的实施进度和质量,把撂荒的旱地开垦成水田,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据统计,2017年开始,梅县区在全区选址符合条件的13个镇、35个自行垦造水田项目,已全部入库形成水田指标2318亩,截至目前,我区新一轮垦造水田项目已立项772亩,其中第一批立项4个项目,规模约399亩,力争在今年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垦造水田工作任务。
全媒体记者:叶榕 叶艳 曾宏宇
编辑:雅芳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