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梅县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禀赋,通过盘活撂荒土地、创新种植养殖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助力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走进梅南镇罗田上村一蔬菜基地,只见各类瓜果蔬菜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不少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箱,准备把蔬菜送往梅城。“我们的种植面积大约是80多亩,目前主要种的是茄子、香芋、南瓜还有苦瓜。现在产量和质量都还算可以,一天差不多采摘两吨各类瓜果蔬菜。”梅南镇绿色境界蔬菜基地负责人李珊珊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片撂荒地,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如今已变为“增收田”。
“我们通过撂荒地整治引进了蔬菜企业过来种植,通过流转(土地)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解决了我们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罗田上村党支部书记李一凡说,镇上还有农业站和专业部门在包括技术、种子、肥料、用药等方面对基地提供专业的指导。
在梅南镇,还可以看到一座座山头上一垄接一垄的绿色“茶”墙。有不少在外游子被这茶色、茶香勾起了 “乡愁”,也在此间寻觅到了商机,九龙村村民黎阳平就是其中一个。随着当地政府坚持不懈发展茶叶经济,积极鼓励建设高品质茶园,已回乡种茶十多年的他对家乡茶叶发展越来越有信心。“目前茶园面积有100亩左右,种金仙、金观音和小叶乌龙,今年雨水比较多,质量比去年更好,产量略有提升,目前产值大约十多万元。我们十分有信心把茶产业发展起来,把茶叶卖到更远的地方。”九龙村村民黎阳平表示。
而在畲江镇成山村的广东山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一片绿油油的有机水稻田映入眼帘,一群群毛茸茸的鸭子在青青的水稻间穿梭觅食嬉戏……这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是成山村引进乡贤回乡创业,探索“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的成果。广东山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罗庆玲告诉记者,当前他们种植水稻360多亩,一亩大约放15只鸭子,亩产达到了预期。
在水稻间养殖鸭子,稻田里的杂草、虫子为鸭子提供食物,鸭子为水稻提供肥料、捕食虫害……“一田多收、一户多业”大大提高了基地的产出效益,串起了绿色生态致富链。
“(村里)有20多个村民在这里工作。老板租了我们的田,(我们)又给老板打工,一年起码能赚几万元。”成山村村民叶金婷说,村民对该项目很满意。
稻花香里可养鸭、蔬菜茶叶能致富……这是我区奏响农业绿色发展主旋律的缩影。近年来,梅县区持续壮大金柚、水稻、茶叶和特色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93.25亿,比增8.1%。其中,农业产值68.49亿元。
接下来,梅县区将持续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奋力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
全媒体记者:叶艳 李小冰 林旋 沈嘉诚
编辑:雅芳
审核:谢勇 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