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之父”余海新:不恋机关恋乡村 带动全村年收入1400万元!

2021-05-07 20:31:50 

“枇杷之父”余海新 不恋机关恋乡村 带动全村年收入1400万元!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现在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我区丙村镇银二村作为“枇杷村”,也进入忙碌的采摘期。说起“枇杷村”,还与一位29年来默默付出的村民余海新有关。

步入银二村,满山的枇杷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圆润、金黄的枇杷,十分诱人。村民祥叔美滋滋说道,金黄的枇杷犹如“金果子”,是他们增收的致富果,是乡村振兴的幸福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村里的一位“军师”——余海新。

村民 余书祥:平时他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树种得怎么样,果实长得怎么样,看多了就知道,怎么种枇杷比较好,又好吃又甜又大,市场上比较抢手。

余海新:他们不是叫我的名字,而是叫“枇杷之父”。 自从我们种了枇杷之后,9成的人走出梅城、丙村等地买房。

今天57岁的余海新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在机关上班, 1992年辞职回乡种果树,种的是村里早已没人要的枇杷树。

余海新:起码一半以上的村民觉得我是在找死路,这种东西是不成商品的,卖不出去的,加上我们之前的路是不通的,车辆也没有,靠村民挑担子去卖,大家没有信心。

虽然大家不看好,但余海新非常坚定。他自学种植、栽培、嫁接、除虫等一套技术,1995年余海新成功将枇杷进行品种改良,使得当时种植的100多株枇杷树,年产达2500公斤以上,是一般枇杷树产量的5倍多,收入达1.5万元以上。

余海新:感觉我们的气候、环境很好,吃起来,甘滑香,然后我就自己种了点土枇杷,培植了一块地方,几百条左右(进行嫁接)。

村民看到余海新种枇杷发了财,成了万元户,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余海新心里非常高兴,于是成立了银二枇杷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种苗和技术,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1997年,全村34户村民种植枇杷多达5000多株,年产达10 万公斤以上,村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余海新:1987年有一篇文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 全村富了才算富》,主要不是为了自己,一个巴掌是打不响的,大家致富(银二村)才能全部致富起来,名声才会变响亮。

如今,该村510名村民种植700多亩枇杷树,年产约140万斤,年产值约1400万元,村民人均枇杷年收入约27000元。

村民 余书祥:一年在枇杷树下有活干,不用出门打工,感觉比较好。

现在,余海新的儿子余欣用朋友圈接龙、团购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枇杷,借助电商、网络的力量扩宽销路,助推“银二枇杷”走得更远,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余海新儿子 余欣:我们现在一年线上卖3000箱左右,收入大概是30万左右。我通过我们年轻人的平台,方便的物流,让我们的枇杷,我们银二村的品牌,走出广东,走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目标。

全媒体记者:陈翠芳 卜链锋
编辑:雅芳

热门评论
打开梅县发布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百年恰风华 赓续前行路》系列报道六 | 九龙嶂:“粤东北井冈山”的烽火岁月 2021-05-07 20:31:50
“枇杷之父”余海新:不恋机关恋乡村 带动全村年收入1400万元! 2021-05-07 20:31:50
梅县区:强化规划引领 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 2021-05-07 20:31:50
梅县区积极开展城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营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 2021-05-07 20:31:50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白金婚”夫妇携手共度风雨70余载 2021-05-07 20:31:50
梅县区:抓落实 勇担当 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2021-05-07 20:31:50
梅州“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 “高质量发展”主题贯穿全篇 2021-05-07 20:31:50
母亲节临近 鲜花迎来热销 2021-05-07 20:31:50
“家贼难防”?公司两平板电脑被窃 系员工所为 2021-05-07 20:31:50
《百年恰风华 赓续前行路》系列报道五 畲坑暴动震粤东 2021-05-06 18:50:50
没看够!下载个梅县发布呗!
梅县发布 权威声音 急速传达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