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梅县区: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美丽经济
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好看、好玩、好吃、好住、好销“五好经济”,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使“出门住民宿、旅游去乡村”成为游客来我区旅游的热门选择。我台将推出《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我区农旅融合发展的成效。今天播出第一篇。
近年来,梅县区积极推动“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生态景观廊道,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夏日时分,步入南口镇侨乡村,绿油油的禾苗在风中摇曳,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古民居,是侨乡村的特色。游人可以在南华又庐里感受客侨风情,或在自在楼咖啡馆享受闲暇时光。
【游客:村子挺干净的,整个布局、绿化都比较好,人可以放松,空气也特别好。】
近年来,侨乡村依托村里的古建筑,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成立村民共建共享旅游合作社,引进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可以吃上“旅游饭”。
【侨乡村党总支部书记 潘增明:现在每天都有六七辆大巴车过来,人流量每天都有几百号人,节假日每天有上千人。村民得到实惠,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
【侨乡村村民 潘叔:带动了我们的农副产品销售,我儿媳妇也在村里就业,帮我们实现致富的梦想。】
在梅县区,像侨乡村一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的乡村还有很多。毗邻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茶田、灵光寺等景区的雁洋镇长教村,通过加强农房管控,保护修葺古村落,美化村容村貌,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典范。
【长教村党总支部书记 叶华波:我们每年接待游客量50万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从90年代的2000元增加到3.6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万多增加到320万元。】
当前,梅县区乡村旅游形成了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通过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果园变乐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全面提升了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合理规划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提升乡村旅游品牌,雁洋镇阴那村、长教村、雁上村、南福村、大坪村形成了连片开发的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松口镇大黄村发挥“头雁效应”,探索“党组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统筹集体收益和乡村振兴资金,探索旅游开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丙村镇溪联村大力推进“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创造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产业模式,还搭建了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平台,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全媒体记者:李小冰 卜链锋
编辑: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