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寻访追梦”“创作逐梦”“实践笃梦”的知信行统一的“三维筑梦”空间,推动“建院筑梦”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实现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激发立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基本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素有“建筑老八校”之称,是中国最早建立建筑学科的高校之一,在建筑类人才培养上底蕴丰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6位院士,袁培煌、黎陀芬等13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并顺利通过验收,近年来充分发挥标杆院系示范引领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耕,“大思政”育人环境不断优化。何镜堂院士被授予“最美奋斗者”“南粤楷模”等称号,其领衔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吴硕贤院士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广东省劳动模范”; 学院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建筑学院党建园地”入选中宣部等四部委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近5年,学院获得“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省级以上相关荣誉近30项(次),2人次获评“南粤优秀教师”,1人次获评“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人次获评“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最具坚守精神辅导员”等称号,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丰硕。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任务,从“大思政课”内涵和实践要求出发,立足建筑学子的成长规律和需求,突出实践导向,不断探索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实施“寻访追梦”“创作逐梦”“实践笃梦”三项计划,全面打造 “建院筑梦”社会大课堂, 塑造了由“知”到“信”,再由“信”到“行”的立体育人体系,筑起知信行统一的“大思政课”三维空间。
(一)从“知”的维度,实施“寻访追梦”计划,激活岭南大资源
“寻访追梦”计划从“知”的维度,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脉络,充分利用广东得天独厚的红色育人资源和思政育人宝藏,组织青年学子在岭南大地上寻访追梦,在“读懂中国”中增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知”的层面增强志气、底气、骨气。
1.用好中国近现代史的“活教材”,上一堂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化》序言中提到:“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学院以学好讲好中国近代史为起点,利用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阵地的优势,绘制“寻访追梦”的路线图。组织学生到鸦片战争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阮啸仙纪念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等20多个“打卡地”,感悟被列强侵略的屈辱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感悟封建君主制的终结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悟赓续百年、影响一代代华工人的“甲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用好改革开放前沿的“活样板”,上一堂增进“四个自信”的大思政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学院利用地缘优势,将镌刻广东改革开放印记的“大地标”变成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以及港珠澳大桥、深圳蛇口工业区、“中国第一村”南岭村、世茂前海中心等标志地,在多个“中国第一”中体悟改革开放精神,增进“四个自信”。学院还发挥学科特色,将华工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设计建造的广东地标变成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到何镜堂院士等大师设计的广州首座垮珠江人行桥——海心桥、“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等实地研学,在现场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在地标性建筑里直接感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独有贡献。
3.用好现代化建设的“大标本”,上一堂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未来,学院策划“走进设计背后”系列活动,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走访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规划院、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和一批“中国建造”名企等,真正走进现代化建设的实景中,从中国实情出发理解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二)从“信”的维度,实施“创作逐梦”计划,建造创作大舞台
“创作逐梦”计划从“信”的维度,围绕学校“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融入时代大主题的创作大舞台,将社会大课堂变为精神向导,引导学生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时代奋斗者,在“信”的层面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1.赓续红色办学根脉,上一堂继承“大先生”报国之志的大思政课
学院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学院办学源头之一)“坪石先生”在烽火中寻求工业救国梦的史实为题材,将思政课堂搬到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在韶关乐昌坪石镇打造社会大课堂。师生深度参与基地建设、深入挖掘办学历史、深刻演绎坪石故事,传承“坪石先生”报国之志。建设项目获“广东省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师生创作原创歌曲《致坪石先生》,微党课《华南教育坪石故事》、“故景新墨”书画作品等获多个奖项,建筑系教授宁死不屈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先生之志,吾辈继之。“坪石先生”的高尚品格被建筑学院教师代代相传,又浸润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滋养了学生。以何镜堂、吴硕贤等为代表的建筑大师多次在华园开讲,用自身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奋斗故事,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描摹时代精神图腾,上一堂“小我”融入“大我”的大思政课
建筑需有人文之根。学院将专业特点融合到思政大课堂,发挥重要节点和纪念日的典礼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到“写”“拍”“画”“创”“演”“唱”等多种形式立体环绕的创作活动中,用专业的笔描摹新时代的精神图腾,在创作中锻造精神之魂。比如,学院开展“雷锋精神我续写”诗歌散文创作比赛、“不忘初心,日行微善”手绘大赛、“百年光影 五四青春”征文大赛等,举办爱国主题书籍电影品读征文活动、战疫主题原创作品征集活动等,组织学生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微视频,演出原创话剧《迁徙中的爱国者》,制作为武汉加油的原创歌曲视频《一点星光》,改编创作《核酸检测歌》《志愿者战歌》《保卫珠江》《抗疫歌》等,学生爱国奋斗情怀高涨。
3.大力弘扬鲁班精神,上一堂历练走向“大国工匠”的大思政课
鲁班精神是中国建筑文化的血脉,也是建筑职业价值取向的崇高体现。学院以弘扬新时代鲁班精神为导向,通过开设“认知实习”、开展“双创”教育等,指引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和现实难题开展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认知实习”学堂,学生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等,从大师作品中学习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宜居等研究方向上探索中国特色的创作道路。在竞赛场上,学生以赛促学,捧获“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国赛区、中东赛区总成绩冠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国际国内大奖。
(三)从“行”的维度,构建育人大协同,实施“实践笃梦”计划
“实践笃梦”计划从“行”的维度,结合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期合作的“协同育人圈”,引导学生实践笃梦,投身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行”的层面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做到知信行统一。
1.专注乡建扶贫,上一堂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
学院依托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实践平台,组织师生投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华工建筑人的智慧和方案。师生组团式深入广东惠来县、翁源县、云南省云县等地开展“乡建扶贫”行动,服务队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奖”,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学院组建7支队伍参加“我为美丽乡村绘蓝图”——南粤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大赛,获1个特等奖(省内高校唯一)。学院师生积极加入定点帮扶行动,助力孔美村获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古村落”。博士生牵头成立“方略乡创”创业团队,用全产业链思维来服务乡村;6名毕业生组建“乡漂漂”创业团队,推出“我在孔美有三分地”等项目,提供了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方案。
2.深化志愿服务,上一堂弘扬雷锋精神的大思政课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学院以“筑行”志愿者服务队为“冲锋号”,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义教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把雷锋精神撒播在祖国大地,让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其中,韶关仁化县“爱心长江行”义教活动已开展18年,“广图义教”和“天河南家综小课堂”志愿服务已横跨14年,广州图书馆义教已办92期,“四点半课堂”义教已办15期。“筑行”志愿者服务队曾获“知行计划”全国大学生优秀团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国家级优秀小分队等荣誉;“关爱有声·手指传音--关爱聋哑儿童支部联合服务队”获评学校“一面旗”党员先锋岗星级团队。
3.坚持假期实践,上一堂青春丈量祖国的大思政课
学院大兴社会调查研究之风,每年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结合建筑专业领域的社会前沿和焦点问题,鼓励学生实践报国之行,深入粤东、粤北、珠三角多地乡村开展古建筑考察、乡村规划、房屋搭建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乡村,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落到社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上贡献华工力量。其中,中山南朗左步村活化改造调研团队荣获广东省2018年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三、工作成效
1.形成了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圈
学院内部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辅导员“人人思政、思政人人”的良好局面。学院全部专业课程落实了课程思政要求,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可持续城市与绿色建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等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调动校外各类资源建设社会大课堂的能力明显提升,与校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部门、知名企业建立了亲密“朋友圈”,建牢了长期合作机制,提升了协同育人实效。
2.培养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建筑人才。2018级城乡规划第一团支部荣获广东省先进基层团支部。在近5年学校标杆工程评比中,共11位同学获评学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含2位提名奖)、“十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标兵”;共5个班级获学校“十佳班集体”(含2个入围奖);帮扶孔美村规划的志愿服务队、大阳能团队获评学校“感动华园”大学生年度人物。近5年,校级及以上寒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00人,优秀共青团员230人。
3.激发了华工建筑青年的强国报国之行
一大批建院青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祖国各地留下了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碳中和新乡村规划设计调研、传统村落调研与民居测绘等实践活动的身影。《首创“碳中和新乡村”构建生态资源资产化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入选第六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近3年有4名毕业生参加“1+3”西部计划、“李莎支教团”到云南、广西支教;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呈逐年递增,2022届有近30名毕业生考取基层选调生,到基层发光发热。
四、工作启示
1.善用社会大课堂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大课堂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才能将党的科学理论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真正做到知信行统一。
2.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在“知”的维度树立历史观念,融入党史学习教育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解决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迷思,就要强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把握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连接,在浸润式、体验式、专题化的社会大课堂中秉持“大历史观”将道理讲深讲透,进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解决“知”的问题。
3.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在“信”的维度树立大局观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结合即将开展的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使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常学常新的时代大课,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进而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鸿鹄之志,解决“信”的问题。
4.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在“行”的维度树立系统观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将社会大课堂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与社会各界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大环境。要把课堂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锻炼有机统一,改变单纯地走一走、看一看、写一写等粗放模式,在社会大课堂的各类实践中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实践体现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进而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把所学应用于实践,落实于“行”,做到“知”“信”“行”的真正统一。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
供稿:广东政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