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部山区22条”发布,到2025年北部山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024-01-05 18:19:53 


1月5日举行的“支持广州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北部山区22条”)日前正式印发。


广州市北部山区是广州市的生态发展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菜篮子”和“后花园”。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解决广州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介绍,《意见》共包括七个方面22项任务,即一个总体要求、六大目标、六大任务、六大保障。

总体要求

以推动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协同联动、改革创新,全面促进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城乡融合。

“六大目标”

包括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生态产品价值凸显、共同富裕成效明显等六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同时,以2025、2027、2035年为时间节点,进一步明确阶段目标,力争将北部山区建设成为广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

“六大任务”

以构建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引领,以增强北部山区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重点,结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是加快构建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意见》站在全市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统筹谋划北部山区的发展。在全市层面,支持北部山区融入广州“三脉”“三轴”“三核”的城市发展格局,依托区位优势参与东部中心和北部增长极建设,积极探索与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在大湾区层面,支持北部山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和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为重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加强北部山区资源集聚和整合力度,将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山区招商平台,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北部山区建设。此外,将推动北部山区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以从都国际论坛、生态设计大会等为载体,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北部山区对外开放水平。

二是全面增强北部山区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北部山区资源禀赋,培育壮大北部山区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增强北部山区产业发展新动能,在构建山区特色产业体系的同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产业园、特色小镇等产业载体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价值链整体提升。此外,支持北部山区结合旅游、会展、假日和夜间经济等,培育消费新业态。

三是全力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是北部山区最大的短板。例如,鳌头镇目前只有G355、G106两条主干道,但每天车流量近5万车次,其中大货车、重型车占比约45%,道路承载力严重不足。《意见》明确推动北部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与高铁站、通用机场及地铁站点的接驳联动,从硬件上促进北部山区融入全市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此外,将支持加强北部山区森林防火、防汛、应急、城乡供水、燃气、污水处理等方面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四是健全完善北部山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意见》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明确要推动市属优质教育资源向北部山区拓展布局,支持市属医疗机构在三区设立分院(院区),构建全龄友好型城乡生活圈。

五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北部山区最突出的优势,《意见》要求各区各部门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构建多元化生态文旅产品体系,深入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例如,支持派潭镇建设“广东乌镇”,支持小楼镇提升“仙姑故里、小楼人家”文化品牌,支持良口镇构建赛马产业经济圈,支持吕田镇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地等。

六是着力推动北部山区与市区实现共同富裕。《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北部山区建设,并为此专门建立了部门、国企及有关机构与北部山区八镇的组团帮扶机制。

“六大保障”

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提出构建政策体系、加大改革力度、强化资金支持、加强用地保障、健全帮扶机制、强化实施监管等“六大保障”,确保《意见》有效落地。

“北部山区22条”的落地实施,将不断提升北部山区发展动能。预期到2025年,北部山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2027年,北部山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凸显,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当好示范,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广州样板”。到2035年,北部山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广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

实施“北部山区22条”,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区将这样做!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对于做活北部8镇“土特产”文章,提升北部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农业农村部门以北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助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近年来,着力构建“1+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优品丝苗米、绿色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等6条分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努力将“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将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强龙头、补短板、兴业态、树品牌,全面支持北部山区农业农村加速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落实各类农业奖补措施,争取更多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北部山区农业发展。二是培育经营主体,支持一批优秀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区建设,持续带动北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的产业体系,努力把北部山区农业建设成为富民兴村的大产业。

 

“采石坑”变为村民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竹洞湖。(图源:新华社)

“采石坑”变为村民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竹洞湖。(图源:新华社)

广州市花都区

一、做好“资源+”文章,释放活力。将打造北部文旅生态港纳入全区“一区一城一港一湾”的产业布局;推进机场三期征拆工程,预留产业发展留用地约3159亩,为重大产业项目腾挪空间。同时,“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同频发力,创新农民“以田易股”模式,加快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

二、打造“农业+”品牌,激发潜力。结合“北部山区22条”,紧紧围绕“农业+文化+旅游”,充分发挥花都“山、水、林、田、花”的生态优势,推进花卉、渔业、“互联网+农业”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全力打造蓝莓、花卉、盆景等特色农业,打响山水系列农产品等名特优新品牌,加快建设旅游度假村等重点项目,力争2024年新增认证农产品5个以上、各级龙头企业5家、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

三、搭建“乡村+”平台,增强动力。一是持续推进“人才强农”,继续实施“乡村工匠”工程,加强培育花都灰塑、珐琅、钉金绣等非遗传承人,选招结合引进人才,“以点带面”在全区培育“乡村CEO”。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助农,深化与中国热科院广州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加快建设一批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五院N基地”的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不断强化服务惠农,建成了全市首个农村电商产业园,设置了16间公益性直播间,企业带上产品就可带货。继续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优势,全市率先开展“金融村官”试点,支持“花都蓝莓”、鳗鱼、民宿等特色产业发展。四是继续探索改革富农,全区现有68家家庭农场、1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首创“农户信用绿码”,深入推进信用赋能乡村振兴工程。接下来重点培育13家“强村公司”,探索“多村社抱团”、“政府+强村公司+村集体”、“强村公司+市场主体+农户”、“合作共建+保底收益+利润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努力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广州样板”作出花都贡献。

 

广州市从化区

从化区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拥有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广阔等多重优势。支持广州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从化将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机遇,重点从3个方面努力。

一、守稳筑牢广州北部生态屏障。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绿美从化生态建设为抓手,精心守护好占全市1/4的国土面积、47%的林地面积、48%的饮用水源保护区、55%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谋划生态环境导向EOD模式项目,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互动发展新路子。

二、做优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提质升级美妆日化、智能家居家电、食品饮料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强化项目为王,确保所有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如期投产达产。

三、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强区促镇带村,紧抓市支持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提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吕田镇打造美丽圩镇省级示范点,良口镇、鳌头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温泉镇打造旅游经济特色镇,努力呈现城区乡村各美其美之势。

   

广州市增城区

增城区将坚决落实《意见》明确的目标任务,以东部中心建设为主抓手,牵引带动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抓好“联”的文章,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东部中心交通枢纽辐射功能,推动北部山区与东部中心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增莞番高速等南北通道,推动S254线灌村墟至增城界、S119线正果镇区段改造,加强北部山区镇与东部中心“三客一货”铁路枢纽集群、地铁和公交站场的接驳衔接,吸引集聚更多的人流客流。

二是抓好“产”的文章,推动产业提速发展。强化东部中心与北部山区产业发展联动,探索在增城开发区核心区、侨梦苑、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重大平台,建立“反向飞地”,支持北部山区打造招商平台、建设孵化器等,增强北部山区产业“造血”功能。探索北部山区链接东部中心重大科研平台路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基地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借助电商协会等资源,开展电商直播培训,服务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擦亮增城迟菜心、丝苗米、仙进奉荔枝等特色品牌,构建具有增城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抓好“提”的文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补齐北部山区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教育医疗资源等向北部山区镇适当倾斜,加大对北部山区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公办寄宿制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市属医疗机构在北部山区设立分院区。

四是抓好“转”的文章,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派潭镇建设具有岭南风情、广府韵味的“广东乌镇”,在正果镇打造“文化古镇,绿美山城”品牌、小楼镇提升“仙姑故里、小楼人家”文化品牌。抓好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荔枝、丝苗米专类园建设。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森林+”新业态,构建现代农林产业体系。利用增江等滨水空间,积极发展滨水休闲、水上运动等滨水业态。

五是抓好“富”的文章,推动北部山区与东部中心共同富裕。强化东部中心发展对北部山区发展的集聚效应,实施“乡村振兴+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计划”,搭建面向北部山区的专项招聘、零工市场,推动北部山区农村居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探索“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村民自主”模式,盘活废弃仓库、校舍等闲置物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升北部山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广播融媒中心记者方妍、通讯员穗外宣报道

图源:方妍


热门评论
打开梅县发布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联播+|2024,向着宏伟而朴素的目标奋进! 2024-01-05 16:49:53
年度反腐大片来了 2024-01-05 16:55:37
今年春节,哪些区域可以放烟花?广东多地消息汇总 2024-01-05 07:48:51
深圳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2024-01-05 18:43:05
答谢对“小砂糖橘”的照顾 来自广西的“橙红谢意”已出发 2024-01-05 18:34:52
明日小寒,3个食谱帮你固肾、排寒湿,健康过冬 2024-01-05 18:30:00
辽宁:玩冰戏雪 嗨翻游客 2024-01-05 18:23:51
上海:沪苏湖铁路松江特大桥128米钢桁梁完成空中转体 2024-01-05 18:23:27
旧貌焕新颜!广州荔湾区以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赋能“百千万工程”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2024-01-05 18:22:32
广州“北部山区22条”发布,到2025年北部山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024-01-05 18:19:53
没看够!下载个梅县发布呗!
梅县发布 权威声音 急速传达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