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恰风华 赓续前行路》系列报道二十六 蒲风:以笔为枪的革命战士
在梅县,有一位名扬中外的革命诗人,他以笔为枪,用诗歌展现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历程,推动中国革命新诗的发展。今天,《百年恰风华 赓续前行路》系列报道,我们就一同去认识这位现代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蒲风。
蒲风,原名黄日华,1911年出生于梅县隆文镇,1925年考进梅城学艺中学时,正值东征军来梅,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蒲风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蒲风深受教育,毅然放弃读书生活,回到家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27年,蒲风写下《鸦声》一诗,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光明与黑暗继续搏斗的现实。
不久后,为形势所迫,蒲风离开家乡,远走南洋,到印尼胞兄处寄居,虽身处异邦,但为了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蒲风与友人合作,在侨居地编辑出版不定期刊物《狂风》。1930年回到祖国赴上海,在中国公学求学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9月,他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出版了会刊《新诗歌》等,以诗歌为武器,横扫诗坛上的消极颓废之风。
【梅县区文联副主席 余志明:蒲风在中国诗歌会任总务干事,除了在总会工作,他和河北、湖州、广州、青岛、厦门等地的中国诗歌分会取得密切联系,做了大量的会务工作。诗人任钧曾说:“假如说中国诗歌会的确曾经对中国的新诗运动发生过多少推动作用的话,则蒲风之功,显然是最大的”。】
1935年,蒲风东渡日本,和留日进步青年组织诗歌座谈会。1935年11月,他在日本以黄飘霞为名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诗中热烈而豪迈地讴歌了当年的农村革命,勇敢地发出了“旧的世界即将粉碎了”的预言。其中《铁流》一节,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评。(可视化)
1936年,全民族抗日前夕,蒲风从日本回国,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写下了著名爱国诗篇《我们迎着狂风暴雨》。此时,他以新诗歌运动为己任,亲自到群众中去宣传、讲解、朗诵。
【梅县区文联副主席 余志明:他本是过着贫困俭朴的生活,还掏出钱来印刷诗歌小册子,免费送给读者,把现代诗歌传播在广大群众中,为我国革命新诗歌朝现实主义、大众化道路前进作出贡献。】
【记者 刘莹莹: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是蒲风生活、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陆军154师922团任团部书记室主官。蒲风在部队继续不断创作,出版了明信片诗集《真理的光泽》,整理了他自己翻译的俄国诗人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
【梅县区文联副主席 余志明:同年秋,他奉命赴广州接收一批抗日青年学生回部队,途经增城遇日寇轰炸,与部队失去联络而潜回家乡,应聘在梅县国光中学任教,仍热心于诗歌创作活动,倡导以诗歌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8月,蒲风与新婚妻子参加新四军,在战地,他写了大量的墙头诗、传单诗、明信片诗、短诗、歌词等鼓舞部队战士奋勇抗日,这是他一生中既拿枪杆子又拿笔杆子,是战士又是诗人的光辉一页。
皖南事变后,蒲风随新四军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活十分艰苦,1942年,蒲风肺病复发,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天长县逝世,年仅32岁。
蒲风毕生致力于新诗歌运动,以笔为枪,为祖国而歌,用诗歌再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历程,先后出版了16部诗集、2部译诗、3部诗歌论文集,为我国革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刘莹莹 沈威 叶志威
编辑:盛楠